中国大学行政干预学术、挤压学术空间,用行政手段处理学术问题的弊端一直饱受诟病。近年来,沈阳师范大学通过设立校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大部制改革等一系列举措,逐步探索学术问题用学术手段解决,学术事务由学者处理的“沈师新模式”,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详细了解“沈师新模式“的来龙去脉以及新模式带来的实际效果,近日,记者采访了沈阳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于文明。
据于文明书记介绍,沈师的改革包括三个层面:其一,院系层面,成立了教授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由院长和相关专业学科骨干力量构成,包括年度计划、财务工作、人才引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等问题均由教授委员会来裁定。运行过程中,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要经教授委员会通过然后才能实施。其二,学校层面,设立了有决策权的学术委员会,下设学位委员会、教师职务晋升委员会、科学研究委员会、学科建设委员会、学术道德委员会等分会。诸如学科建设方案、专业建设方案和教师职务晋升等重大问题,都由学术委员会来审定。学术委员会通过后,各部门无条件执行。其三,大部制改革。计划体制下,大学机关的设置是政府权力在大学的延伸,是政府机构的神经末梢。而沈师大部制改革后,学校组建了三大系统即:党群工作系统、业务工作系统和资源与条件保障系统。成立了7个大部,即:党务工作部、本科生教育部、学术发展与研究生教育部、国际交流与继续教育部、行政管理部、人力资源部、财务与资产管理部。机关部门由原来的20个减少到18个。其中,党群系统是方向动力系统,包括组织、宣传、统战、纪检,包括工会和团委;业务系统是核心,包括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国际教育包括继续教育;资源与条件保障系统是后勤,主要包括行政管理、校园安全、人力资源和财务保障。
谈到改革的效果,于文明书记概括说:一是理顺了管理上的关系,明确了职能和职责,减少了交叉和摩擦,精简了机构,原来机关有20个部门,如今减少到18个。二是提高了工作效率,强调管理的扁平化,减少了管理层级。以前一件事从处、到副校长、再到校长,现在到部就解决了,等于副校长的工作位置前移了。三是教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也大大提高。
“比如,我们上什么专业不上什么专业、发展什么学科不发展什么学科、一个单位进什么人不进什么人,这些都是学术问题。以前都是院长拍脑门。现在不行了,包括这一年年度工作计划和财务预算都要经过学术委员会来讨论通过。教师职务晋升我们就按着我们的编制,该评几个教授、几个副教授,由学术委员会投票通过,出来就算数的。”于文明书记举例说,“我们学校的动物学学科是全省重点学科,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辽宁省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省部级项目10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5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这些成绩的取得应当归功于我们的教授委员会引进了从美国回来的李丕鹏博士。他每年有半年以上时间奔走在崇山峻岭和养殖场,探索和指导我国蛇类养殖、研究蛇类养殖技术难题。现在已是国家高校骨干教师、沈阳市领军人才。”
2009年,沈阳师范大学以其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的研究成果《中国发现——早于始祖鸟的蹠骨带有羽毛的伤齿类恐龙》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是辽宁省内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于文明告诉记者,这项科研成果也是由该校引进的学者胡东宇主持完成的。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该校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委员会共讨论引进人员10人,引进后共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被SCI、EI检索30余篇;获批科研课题22项,其中自然科学基金2项,项目经费总计400万元以上。(本报记者 毕玉才 通讯员 张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