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30日 星期三

    浙江破解村务监督难题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30日 03版)

        在前不久进行的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中,56岁的浙江省武义县白洋街道后陈村村民徐岳祥,当选该村新一届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

        “村监会不仅对村务决策、村务公开、资金管理进行监督,而且资产资源管理、工程建设、村两委的廉洁自律情况也是我们监督的职责范围。”徐岳祥拿出县里编制的7张监督流程图,一板一眼地向记者讲述着他的“履新规划”。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对村务监督委员会工作高度重视,提出要在完善制度规范、增强监督实效上下功夫,尤其要突出对群众关心的村务活动的监督。

        截至目前,浙江省3万多个行政村全部设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许多像徐岳祥一样的“监督员”被授权对村务决策、村务公开、资金管理、工程建设、村两委的廉洁自律情况等大小事务进行监督,成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最前沿的实践者。

        打破“半拉子民主”的鲜活实践

        不久前,记者来到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发源地——武义县后陈村。在后陈村摆设简单但十分敞亮的会议室里,记者看到桌上摆着几个罐头瓶当作烟灰缸。村支书何荣伟笑着说,自从有了监委会,村里钱就不敢乱花了,能省则省。

        据介绍,2004年,武义县在该村试点,在原有村级组织架构基础上,增设了一个民主监督常设机构——村务监督委员会,迈出了全国建立村级监督组织的第一步。

        浙江省纪委常委张伟斌告诉记者,从各地村民自治实践看,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制度相对成熟,而民主监督仍然比较滞后和薄弱,形成了所谓的“半拉子”民主,村民自治容易蜕变为“村官”自治。

        后陈村第一任监委会成立后,村里的招待费锐减,从过去每年二三十万减到只有几千元,制度实施头一个月,工程招标节省20多万元。该村监委会这些年来共对60余项累计金额2000余万元的村级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全程监督,实现了村级工程建设的“零投诉”。由此,“后陈经验”作为打破“半拉子民主”的鲜活实践,在浙江全省推广开来。

        地方的成功实践,也为全国的立法提供了借鉴。2010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村应当建立村务监督机构。”

        形成协调制约并行的权力架构

        在浙江天台县三合镇下峧村的村务公开栏内,记者注意到从买一叠信纸、一瓶胶水的小开销到重要工程的大账目都写得清清楚楚,甚至精确到1分钱,并且需要村监会所有成员的审核签字,才能报销入账。

        浙江省纪委曾对近十二年来全省的党风廉政建设民意调查情况作了一个对照分析,结果显示,在“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选项中,“财务管理混乱”始终处于前三位。

        在农村,除了池塘、山林、宅基地的分配和使用外,每笔集体费用的支出也是农民关注的问题,这些往往都是农村工作中的焦点问题。因此,浙江在建立健全村监会制度中,非常重视“账前审核权”,形成了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机制。

        此外,浙江省通过规范村监会成员资格和履职程序、加强教育培训等多种措施,使得“民主监督”本身也置于村民的监督之下。记者在下峧村了解到,为了解决谁来“监督”监督者本身的问题,该村每年年底都会进行监委会述职评议。曾有一位监督员因做生意长期外出,结果年底测评的满意度只有39%,只好自行辞职。  

        浙江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任泽民表示,浙江全面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做法,在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民之间搭建了一个良性互动的组织系统,真正形成了村务管理活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架构。

        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嘉善县惠民街道优家村村民屠龙春曾经是出了名的上访户,因为村里的财务不公开,他多次向上反映情况。如今这位67岁的老人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自从村里成立了村务监督委员会,村里的财务问题透明度很高,重大决策也很规范,我们老百姓放心了。

        村监会的建立,为村民与村干部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据统计,2009年浙江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受理反映农村党员干部的信访举报同比下降6.71%,2010年又下降了15.5%。

        同时,村监会的认真履职,消除了村民对村账收支的各种猜疑和不信任,村民和村干部的关系更和谐了。村干部做事,村民放心,有力地激发了村干部与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在下峧村,近5年来,全村投资600多万元,完成了村内道路建设、改水改厕、清洁家园、治溪打坝、村民服务中心建设工程等十件实事。

        村监会制度的不断完善,使村务逐渐走向公开透明,拓展了百姓反映问题的通道,密切了党群关系,为基层民主开拓了渠道。台州市纪委书记陈章永介绍说,2010年后,该市的村监委由过去主要监督村财务收支逐渐向投资决策、工程建设、经营管理等环节转变,去年台州共组织村级投标957次,节约村集体资金513万余元。

        “村务监督委员会的建立,就是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利益机制,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的一个具体组织形式。”任泽民说,他们正在考虑进一步加强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建设,全面提升监委会成员的履职能力,并通过村务监督委员会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真正做到为群众谋利益。(本报记者 赵 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