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28日 星期一

    天大的小事考问社会管理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28日 05版)
    山体网石护坡
    如何应对山洪?北美地区既挡土又透水、既有形又无形的“网石护坡”堪称一绝。

        ■演讲人:王力  ■时间:3月2日  ■地点:人民出版社

        ■开场白

        大国崛起,细节着力;碎看西洋,见微知著。

        尽管以人为本是为人民服务的历史延伸,但深化需要科学,细化需要学科。以人为本,“人”在哪里?“本”又为何?由于大千世界有不同的人,芸芸众生有不同的本。所以,为每个小我创造时时的美好,必将成为“社会管理科学化”亟待破解的新课题。

        王力 1951年生,决策咨询专家,社会管理学者。1987年创国内首家民间智库,获誉“中国公关第一人”。1993年转入软科学决策科学研究,向北京市委市政府、希望工程、慈善总会、奥组委等提供外脑服务,出任呼和浩特、淄博等地政府顾问。1995年著《恩波智业》创同类图书最高纪录,2000年著《匪夷所思》全国排行名列前茅,2007年与其子王一男合著《天大的小事》,受到北京等地书记市长大力推介,2009年所著《生根者牛》被人民出版社列为重点图书,2011年再版《天大的小事》,被评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典型案例读本”。

        不久前,读了一篇题为《中国的城市最缺什么》的好文章,作者是位生活在上海的印度人。文章不仅从“美好”一说中,分解出了“小美好”,同时他以中国人都可以接受的语气和语速,娓娓道来“为小我创造美好是未来城市要回答的问题”。

        的确,从发展规律看,发展中国家不缺“大美好”,但从现实状态说,昂首阔步的奋斗过程却很可能忽略了“小美好”。因此,尽管以人为本日渐深入,但“城事”不尽如人意之例证依然随处可见。一番问责,几番责问,有说城官无能,有说城管无用。

        以偏盖全,其实不尽然。国学自古大道朝天,国人自古大义凛然,表现的多为大处着眼,倡导的多为大而化之。因此,习惯了大刀阔斧,必然疏于精雕细琢,习惯了长驱直入,必定流于走马观花。反躬自省,小事不精与“民族‘大’根性”不无关系。

        然而,人世间除了“穷乍富”一步到位,剩下的全都要按部就班。身处发展阶段,穷很现实,糙很自然,可一旦上升到“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衡量,穷不可怕,但“穷凑合”可怕;糙无所谓,但“活儿糙理不能糙”。

        梳理关键词,归理关键事,“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已成为时代最强音。何为幸福?何为尊严?前者词义是“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后者的解释是“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具体到您,具体到我,虽说舒畅的境遇不能没有钱,虽说可尊敬的身份不能没有面儿,但“幸福感”诗化了幸福,“尊严感”醇化了尊严。换言之,就幸福和尊严来讲,其实二者都有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共性,亦如“车辆让人”,亦如“如厕方便”,山不在高,水不在深,“钱染的风采”真的与美好没有必然的关联。

        有缘客居北美七八载,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看到了水中月,看到了雾中花,只是住久了,住熟了,尤其住的有比较也有鉴别了,才渐渐品出“城事”的味道,原来承载“宜居”的不仅是宅子,不仅是园子,不仅是票子,不仅是轿子,惠及老弱病残,涉及柴米油盐。

        大国崛起,细节着力;碎看西洋,见微知著。

        无论是“居以安为先”,还是“宜以适为度”,其实都是“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不可或缺。以人为本,“人”在哪里?“本”又为何?尽管“以人为本是为人民服务的历史延伸”,但深化需要科学,细化需要学科。

        行万里路,拍万张图,最终百里挑一呈现在大家面前。叫作“看图说话”也好,叫作“按图索骥”也罢,相信与“社会管理科学化”、“以人为本常态化”密切相关的“天大的小事”将尽收眼底……

     居以“安”为先

        概括而言,城市化进程的终点也是“宜居”的起点。何为宜?何为居?其实宜居不都靠“天”,宜居不都靠“钱”,只要事先想到“人过的日子应该有人味”,只要事后感到“人过的日子确实有人情”,好日子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换言之,虽然宜居既有不二法门,也有不拘一格;既有刚性指标,也有柔性尺度。既然“居以安为先”,按照常情常理,我们先从“安为先”说起——

        室内危情报警

        图为北美普通公寓一隅,屋顶三个带电的物件,由远及近,一是“顶灯”,二是“烟感报警器”,三是“楼宇危情报警喇叭”。后者一端通往大堂,另端穿墙入户,遇有危急情况,管理人员及时发号施令,从而最大限度规避伤亡。

        国内像样的楼房很多,但有上述装置的并不多,偶尔有之也大多装在楼道里,遇有火情,门板薄点儿的、睡觉轻点儿的还能闻风而动,如果赶上房门隔音效果好且睡眠质量高的,不等着出大事那才叫怪。危急时刻究竟由谁报警?究竟怎样报警?痛定思痛,尽管位置再合理的报警喇叭依然灭不了火,但在解救生命的第一时间却有可能一呼百应。

        由此及彼想了许多,诸如“老旧楼房似应加装防火挂梯”、“火灾演习似应落实到每位住户”等等,无一不是城官必须善待的“天大的小事”……

        校车安全管控

        美国大城市的郊区公路也常堵车,而在堵车时,有一辆黄色大巴却向前缓行。何方神圣如此权威,连警车都要对它让步,当地司机不无自豪地说,“此乃校车,即使总统的座驾也照样要停。”

        国外“校车安全”,由谁负责说不清楚,但大街上“谁也不惹它”却是事实。不妨上眼看,先说颜色,那叫一个炫,不管怎样混在车堆儿里也照样一目了然。再说配饰,有多少警灯不讲,有多高提示音不说,仅一块随身流动的“STOP牌”,就叫所有的车辆望而却步。

        有消息说“保校车安全请借鉴国外黄色特权”,“校车安全需内外兼修”,“南方某地3540辆校车只有2437辆合格”。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为此有人提出“公务车适当转赠校车”的动议。言之有理,与其公务员为此累得人憔悴,不如割爱,不如示爱…… 

        邻里守望机制

        很多年以前,中国大陆盛产“小脚侦缉队”,尽管无孔不入让人感觉有点烦,但在警力不足、技防手段暂时不到位的情况下,的确对维护社会治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无独有偶,大洋彼岸同样也活跃着一哨百变金刚的“大脚侦缉队”,称其“大脚”,皆因不分种族,不分男女,不分老少,全民齐上阵;称其“百变”,皆因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不分事由,恍若从天而降。

        由于底蕴不同,那边的散仙儿,既无人组织也无人发饷,甚至所谓的“联络点”就是戳在灯杆旁边的那个警示牌,上面的内容全国统一,表露的意思通俗易懂,如果长话短说,无非就是大力倡导“邻里守望”。

        “社区安防”是个全新的大问题,除了积极的邻里互动,其实还有许多需要提到议事日程的天大的小事,诸如“一成刑事犯罪与保安有关”,表面看不出来,但孔下不补,孔大叫苦……

     宜以“适”为度

        社会管理包罗万象、社会管理事无巨细、社会管理举重若轻、社会管理举轻若重。

        前面我们举例说明了“居以安为先”,从某种程度讲,欲要做到“安为先”,其中自上而下“统一管理”的成分比较多。与之不同的是,“宜以适为度”讲的是“以人为本”的常态化和细分化。因此,其中不仅“服务个体”的元素比较多,同时强调“时时处处”也比较多。

        城市统一观瞻

        国外楼房多,国内同样不算少,不知为啥,无论怎样看,总觉得“人家楼房像公寓,我们的公寓像楼房”。问题出在“统一观瞻”上,我们的物业啥事都想管,可唯独对此举不作为。相比之下,国外物业则比较“事儿”,只要临街,窗帘颜色必须白上加白。

        合并同类项,我们不少城市“内窗广告”,无师自通且越演越烈。好事多磨,某地率先“统一外露窗帘颜色”却被认为“劳民伤财”。此事让人想了许多,其中想得最多的是“文明嬗变的第一步究竟该怎样迈”,尽管一时想不出答案,但“万事开头乱”、“万事开头难”却是不争的事实……

        小广告疏与堵

        小广告禁而不止原因众多,主要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惹的祸——对于存心和政府对着干的“另类反动标语”从轻发落实属养虎为患,对于无心和法规过不去的“实在有话要说”一把掐死太过野蛮。

        一分为二,柳暗花明,如何治理“另类反动标语”不妨问警局,如何顺水推舟可以看他山,譬如北美不少城市随处设有简易“广告柱”,专供一时管不过来的小广告随意张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内地跟进出现的“公共信息台”虽像模像样但有点对牛弹琴。小广告不知“公共信息”当何讲,所以豆汁就是豆汁,一旦说成“大豆发酵液”,恐怕连老北京也不知此液为何物……

        医院统一路标

        北美街面上的路标提示多为机场、医院,按理说“俗人所见略同”,但不知为何,我们满街“商业指向”、“商品指南”却唯独无人提示机场何处去,唯独不见医院路在何方。

        正在冥思苦索国内医院何时也有“路引”时,办公处所附近忽如一夜春风来,若干导医牌子路边栽,近前看,发现此牌非彼牌,人家一个字母照顾全部,咱家一串文字只罩住自己。 

        事情就是这样的恼火,周边“三级甲等”的北京医院、协和医院、儿研所还没轮上,可贵族化的“XX男科”、“XX体检”却捷足先登。牌子谁戳的?主意谁想的?天知地知,惟有患者不知……

     结束语

        眯起眼睛看西方,静下心来想自己。“为什么外国的月亮显得圆?”“为什么要刻意营造小美好?”有人说:“城市的幸福感,应当是每一位市民幸福感叠加在一起的群体体验”,更有评论:“支撑这个宏大命题的是,人民生活中无数个细枝末节”。

        换言之,倘若我们的城官早一天感知“天大的小事”,其实就是“天大的事”,而“小美好”,其实就是大美好的“造血干细胞”,民众“时时的幸福感”将有助于“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

        再换言之,假如“消防局长”能意识到“天大的小事就是天大的事”,或许“险情报警”装置会早日置于室内,如此这般不仅住宅成为无后患之住宅,同时住户也成为无后怕之住户,由此“消防局”或可向“防消局”平稳过渡。

        假如“国土局长”能意识到“天大的小事就是天大的事”,或许“网石护坡”会早日造福百姓,泥石流危害的不仅是山区,牵动的不仅是山坡,此举不见得绝对管用,但事先“层层设防”总比事后亡羊补牢稳妥得多。

        假如“公安局长”能意识到“天大的小事就是天大的事”,或许“校园护卫”还会广开思路,虽说“邻里互动”尚待进一步历练,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总比“一方有难一方支援”来得更快,来得更早。

        假如“教育局长”能意识到“天大的小事就是天大的事”,或许“校车安全”的说法和做法会早日“不用扬鞭自奋蹄”。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可惜的是,既与人相关也与事相关的“校车”,却长期监管缺位。

        假如“水务局长”能意识到“天大的小事就是天大的事”,或许“荡舟必着救生衣”早已成为铁律,同样是荡起双桨,同样是小船轻轻推开波浪,哪个城市的“水域避险”做到位,哪个城市的城市名片就会顺水推舟。

        假如“安监局长”能意识到“天大的小事就是天大的事”,或许“车辆必备破窗铁锤”早已不是天方夜谈,安监不是抢险队,安监不是马后炮,用“技术”替代口号不仅符合“对人民负责”的宗旨,同时投资不多且简而易行。

        假如“旅游局长”能意识到“天大的小事就是天大的事”,或许无序无助的“荒野救援”可以早日修成正果,如此而来,以往的“大海捞针”将进化为良性互动,在此类救援中,双方的相知相通至关重要。 

        假如“电业局长”能意识到“天大的小事就是天大的事”,或许“小心触电”的标志会更以人为本,具体说来,不慎触电的多是一些不知深浅的半大孩子,用特殊的标识来警示,不是亲娘胜似亲娘。

        假如“交管局长”能意识到“天大的小事就是天大的事”,或许“辨证治堵”也就有了“诗在诗外”和“戏在戏外”,堵况不是乱麻,不可假以快刀;堵点不是据点,只要逐一化解,退而求其次的局面同样利好。

        假如“交通局长”能意识到“天大的小事就是天大的事”,或许在设定车道时有可能让灵活的“共用车道”取代单调的“公交车道”,物是死的人是活的,谁让公共资源的利用讲究最大化?谁让与时俱进贯穿整个科学发展观?

        假如“公路局长”能意识到“天大的小事就是天大的事”,或许多年一贯制的“桥梁限高”会提前改变“整数一刀切”或“瞅个大概其”的混乱局面,如此而来,将有多少桥梁少受损?将有多少人员少受伤?

        假如“规划局长”能意识到“天大的小事就是天大的事”,或许“统一观瞻”会早日大放异彩,虽说窗帘的颜色看似不在城市规划之内,但“长远计划”若失去市容的基本色调,缺失的将不仅是“视觉效果”。

        假如“市政局长”能意识到“天大的小事就是天大的事”,或许如狼似虎的“地锁”早就有人负责铲除。遗憾的是从个别到普遍,从局部到全部,光天化日之下纳税人铺就的路面竟暗礁密布,暗器纵横。

        假如“城管局长”能意识到“天大的小事就是天大的事”,或许屡禁不绝的“小广告”由于疏堵有方而分流有道,虽然到头来有可能还会是不尽如人意,但“都市病”将不同于“都市癣”或“都市疮”。

        假如“城建局长”能意识到“天大的小事就是天大的事”,或许“轮椅坡道”会提前预埋“地热”,哪怕只有一处,只有一段,只要奏响开始曲,善莫大焉的“无障碍”才会由此及彼,声声不息。

        假如“民政局长”能意识到“天大的小事就是天大的事”,或许穷人翘首富人也翘首的“捐助网点”会早日随处可见。善不厌勤,比对一年一度的固态捐助活动,称其“秀”似为不妥,称其“惰”也似为不妥。

        假如“税务局长”能意识到“天大的小事就是天大的事”,或许已不止北京的纳税人独家感受“税收用途公开”,虽说纳税人并不能掌控财政支配,但凭此纳税人的尊严从天而降、悄然而生。

        假如“环卫局长”能意识到“天大的小事就是天大的事”,或许专解内急的“导厕标志”会早日造福匆匆过客,别小看那牌子上由此及彼的阿拉伯数字,“以人为本”含括其中,“改善民生”也含括其中。

        假如“环保局长”能意识到“天大的小事就是天大的事”,家庭的厨余垃圾通过“缩水”会早日为城市减负,“一吨水进入垃圾处理系统需要花费两三百元,而进入下水道只要两三元钱”,如此浅显的事理不该有所不知。

        假如“卫生局长”能意识到“天大的小事就是天大的事”,或许“尿样化验”能早日与科学接轨。活人不得病的少,但不得要领的多,同是一泡尿,各段功效各有不同,简单一行话,普通一张纸,人在其中,善在其中。

        假如“商业局长”能意识到“天大的小事就是天大的事”,或许“城市名片”提前引得路人醉。所谓“副本”,其实就是类似西方街头的“热狗”摊,只要政府上点心,摊主上点品,据说“煎饼果子”照样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假如“文化局长”能意识到“天大的小事就是天大的事”,或许不知名的城市会一夜成名,当有执照的“街头艺人”抚琴一曲,给不给钱不说,鼓不鼓掌不讲,您至少会立即感到“有尊严的中国人”其实包括所有的中国人!

        回到论坛的话题上,在“幸福、尊严”高开高走的美好时代里,有三句引自媒体的语录值得我们细细推敲,第一句是“支撑人民幸福的是无数个细枝末节”;第二句是“每位市民有尊严,城市才有幸福感”;第三句是“城市的幸福感应当是每一位市民幸福感叠加在一起的群体体验”。话不多,但绝对入情入理,入木三分。

        25年前我也曾是一名“职业报人”,后来下海成了资深的“读报人”。其中一篇题为《共产党人要善于做小事》的文章被我收藏了整整20年。透过红军时期《吃水不忘挖井人》的著名故事,文章提示“‘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连古人都谙于此理。”20年来,我既是此话的受益者,也是此理的传播者,此番高调“集体转送”,期盼能给大家带来好运。

        有个叫作“纠结”的时尚语,始终用不大好,仔细想想,其实与“天大的小事”密切关联的事情真让我“纠结”了很长时间——天大的小事究竟算是什么事?从事研究天大的小事的人究竟算是什么人?

        细说起来,从“城市细节”到“宜居细节”,从“城市管理”到“城事梳理”,论坛所言之事虽然拥有太多太多的名头和名分,但作为当事人,总觉得无论哪种归类都有些不尽如“事意”。

        这一困惑,终于在前不久豁然开朗:在相关会议上,中央领导不仅提出“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同时还特别强调“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至此,我们找到了“天大的小事”的学科分类,同时也一并找到了自我。 

        谢谢诸位!

        部分图文选自人民出版社《天大的小事》,图片摄影:王一男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