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25日 星期五

    利比亚局势折射西方大国“盘算”

    《 光明日报 》( 2011年03月25日   08 版)

        多国联军对利比亚发动的军事打击已进入第5天,西方大国“盘算”也逐渐浮现。

        与近几十年来美国参加的各场战争相比,美国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态度最耐人寻味。首先是决定权和领导权。以往战争,总是由美国领导,并由美国决定何时攻击。这次,奥巴马总统表现出对这些全然不感兴趣。其次是对战争目标。以往的战争目标很明确,就是要“更迭政权”。这次奥巴马在军事攻击前虽也说过,卡扎菲已失去领导利比亚人民的合法性,必须走人。但军事打击开始后,针对英法想搞“斩首行动”的报道,美国防部长盖茨明确表示不赞成,认为超出联合国授权的行动只会导致“更多麻烦”。美军方也不排除卡扎菲继续执政的可能。三是对追加军费。按惯例,战争一打响,总统就会提出追加军费。但奥巴马却表示,现在的军费够用,他无意追加军费,也不会向利比亚派遣地面部队。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美国不想打持久战,希望速战速决。

        对美国在对利比亚军事打击中超乎寻常的低调,不少人认为,这是美国力衰退所致。不过,也有专家指出,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可能标志着美国领导世界方式的转变。此前,美国作为“世界警察”,总是带着“兄弟们”冲杀在第一线,承担着主要负担,也常常成为众矢之的。现在,他下放部分权力,让各地“片警”领导行动,他提供必要的协调和军事支持。虽仍是“世界警察”,但却退到二线。这样做,不仅可以改善形象,争取更大外交余地,还能节省“管理世界的成本”。已有学者称之为“奥巴马主义”。如果这次在利比亚“试验”成功,国际关系可能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美国的“奥巴马主义”恰恰给一直窥视机缘,想表现一下的“片警”法国总统萨科齐带来了机会。这就是为什么在利比亚战争中,法国能抢美国风头,最早对利比亚发动攻击的根本原因。记得在伊拉克战争时,法国是坚决反对的。萨科齐这次愿意冲在第一线,也不完全是替人“火中取栗”,他有自己的“盘算”。

        首先是法国政府对突尼斯和埃及的政局判断连续出现失误,两次站到了当权者一边,萨科齐的民意支持率下降到19%。对明年将面临大选的萨科齐来说,如何扭转民意已成当务之急。面对利比亚的动荡,萨科齐担心重蹈覆辙,于是在两周前就高调宣布,承认在班加西的反对派委员会为利比亚人民的合法代表,并引起欧盟成员国不满。可到了本月19日,利比亚政府军已打到距班加西5公里处,击败反对派只差数小时。萨科齐再次面临被遗笑天下的窘境。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萨科齐未等巴黎会议作出决议,就下令法国空军前往轰炸。后来,法官员也证实,即使没有巴黎会议的决议,法国也会轰炸利比亚,要阻止政府军攻占班加西。因为萨科齐已将自己的命运与反对派的命运绑在一起。

        其次,萨科齐近年一直在推动地中海联盟建设,想让法国当头。在地中海沿岸国家中,只有卡扎菲反对最起劲。萨科齐当时支持突尼斯总统本·阿里和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原因之一就是他俩是萨科齐“地中海联盟”的积极支持者。他俩倒台后,如果留下卡扎菲继续反对,法国在地中海当头的想法就可能无望。还有,卡扎菲2007年访法时,萨科齐给了他面子,他也承诺要给法国近150亿美元订单。可许多订单迄今仍是空头支票,使萨科齐感到不爽。

        另外,这几年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实力不如德国的法国,在欧盟和国际舞台上处处感到声音引不起共鸣,其主张也很难在欧盟贯彻。美国的犹豫,使萨科齐看到了重振法国领导地位的机会。于是,就有了法国这几天的表现。    (本报维也纳3月24日电 本报驻维也纳记者 方祥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