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对于我国的控烟人士和约7.4亿被动吸烟者来说,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先有“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被列入“十二五”规划纲要,接着卫生部积极回应,于3月22日颁布了“从5月1日起,室内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等规定。
今天,清华大学联合中国疾控中心举办了解读“十二五”规划纲要“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研讨会。“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究竟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对于我国控烟工作会产生什么积极作用?此举在全国推行起来会遇到哪些困难?对于饱受二手烟侵害的公民又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健康权?
从消极控烟到积极控烟
“这是控烟内容首次纳入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是中国政府烟草控制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进步。”中国疾控中心副主任、国家控烟办主任杨功焕表示。
杨功焕指出,这为我国未来5年控烟工作确立了‘时间表’——“全面”是全面推开,而不是在少数地区试点;“推行”表明在未来5年中,政府要制定国家控烟规划,出台相应的法律、政策和措施,其中最关键的是立法;“公共场所”是指广义的公共场所,不仅包括医院、学校、办公场所、公共交通工具,还包括饭店、餐厅等。
那么,对于“禁烟”究竟包括什么范围?杨功焕明确地回应,这不是简单的说禁止吸烟。
“应该包括室内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无人吸烟,也包括没有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杜绝向青少年出售烟草。”杨功焕指出,这些目标也是我国履行世卫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所要求近期达到的目标。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认为,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烟民最多的国家中实行全面控烟,意味着我国控烟工作将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简单来说,就是从被动控烟国向主动控烟国转变、从局部控烟国向全面控烟国的转变、从世界上最大烟草生产消费国向最积极最有效控烟大国的转变。”
立法是禁烟的有力保障
“推行全面禁烟的最重要的举措是立法。”中国社科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赵建文指出,国内现有的法律法规与《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要求存在巨大差距且执行不力、效果不佳。
赵建文建议,我国缺乏国家层面的控烟立法,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关立法,而且必须与《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内容相衔接。
“要实现推行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最关键的是要在国家和地方立法和有效执法。”杨功焕认为,此外,开展烟草控制活动、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和建立监督评价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前两天,卫生部公布了修订后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执法主体由“卫生防疫站”统一修改为“卫生行政部门”。
“执法队伍仅靠卫生部是不行的,例如对违规营业场所需要吊销营业执照还需要工商等部门的配合;如果涉及到行政处罚,还需要公检法等部门的参与。”赵建文指出,我国还应该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
需要全体公民努力
“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是保护不吸烟人群的健康,而不是限制吸烟者的自由。”杨功焕表示,在我国这个烟草生产和消费的大国,控烟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目前,我国有3.5亿吸烟者,约有7.4亿人被动吸烟。杨功焕指出,全面推行场所禁烟,将降低烟草使用和二手烟带来的巨大健康危害,保护每一位公民免受二手烟的危害,维护了每一位公民的健康权。
但是,根据2010年全球成人烟草调查表明:3/4以上的中国人不能全面了解吸烟对健康的危害,2/3以上的中国人不了解二手烟的危害。过去15年,中国人群对吸烟和二手烟带来的健康风险的认识情况有所改善,但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大部分中国人对‘低焦油等于低危害’的错误观点缺乏认识。”杨功焕介绍,据2010年全球成人烟草调查表明,86%的人对“低焦油等于低危害”的错误观点缺乏认识,并且教育程度高者,如医生、教师等人群有错误认识的比例更高,主要与烟草企业误导宣传有关。
杨功焕指出,全面推行公共场所禁烟,将降低烟草使用和二手烟暴露带来的巨大健康危害,保护每一位公民的健康权。
“无论是吸烟者还是非吸烟者,都会积极拥护和支持。”杨功焕说,“当然,实现目标还需要全体国民的努力。”
(本报北京3月24日电 本报记者 金振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