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23日 星期三

    文化惠民 舞动海南

    ——海南群众文化活动见闻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23日 09版)

        3月8日,是海南一年一度本土风情“公期”日,传统“公期”就是家家户户杀鸡宰鸭祭拜祖先。然而今年的这一天,记者在海南各市县采访,看到的却是别样的风景。在澄迈县诺大的文化中心广场,只见彩球飘飘,上万名农民组成的方阵队伍在表演“长寿操”;身着民族服装的妇女们载歌载舞;成百对“公婆”,相互背着赛跑……,里三层外三层驻足围观的男女老少笑着闹着。“这过‘公期’加上了文化元素,可大不一样了!”澄迈县文体局负责人感叹道。他介绍说:“农民过‘公期’比过春节还重视,每到‘公期’时在外的大人孩子都要赶回来。这两年,县委县政府提倡过‘文化公期’,利用这个节日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这个文化广场就是县委县政府专为开展大型活动修建的。”

        还没到儋州市市民文化公园,就听到了此起彼伏的“调声”。走近一看,一个个对“调”方阵吸引了十里八乡的农民,听说参加对“调”的有专业队和业余队,可记者却分不出,呈现在眼前,响在耳畔的都是喜滋滋的面容,齐刷刷的服装,清凌凌的嗓音。一位来自儋州那大的对“调”手告诉记者,这次对“调”比赛,市文体局要求必须把最新的生活唱在“调”声里,他这次来参赛,就是把农民种大棚,发展绿色经济编成“调”词来唱的。据了解,作为海南地方特色文化的儋州“调声”已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儋州市委市政府以此为支点,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2010年,市财政拨专款2000多万元用于群众文化设施建设,今年还将加大投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儋州“调声”不仅是农民自娱自乐的载体,而且已形成了文化产业,几十支调声队伍已走向市场。

        来到屯昌县大型体育场馆,记者立刻被一个精彩的场面所感染,举着“农民合唱团”指示牌的队伍不下上百个,美声的,民族的,通俗的,尽管各个合唱团唱法不同,但主题是一个,那就是唱出农民的好日子,好心情。县委常委、宣传部长黎小红告诉记者:“屯昌县委紧紧围绕‘打造屯昌特色品牌’——‘村村有个合唱团’的目标要求,以农村党支部为单位,农民合唱团为抓手,狠抓农村文化建设,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使屯昌农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可以说唱歌改变了农民的休闲方式。自从成立了农民合唱团,村里的麻将声少了,打架斗殴、偷鸡摸狗的事情也少了,人都跑到广场听歌看跳舞。屯昌县共有28万人口,目前参加合唱团的农民有2.8万人,看这参与面有多大”。她话音刚落地,有位农民举着一打钱,凑上前来,非要让黎小红转交政府,并且说:“多少钱也买不来这气氛,让这2000元用在排练新节目,奖励农民合唱团上吧”!这个农民叫谢国史,是屯昌县屯城镇光明村的农民。

        据海南省文体广电出版厅厅长范晓军介绍,“十一五”期间,海南实施了“六大文化惠民工程”,其中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是重点,本着“向下沉”,让老百姓得到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原则,去年,我们在海口市新建成的省歌舞剧院,组织了长达6个月的“惠民演出季”活动,几百场文艺团体的演出大饱城乡居民眼福。今年省委省政府把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列入“十二五”民生计划,这意味着海南群众文化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海南的文化事业会进一步向着公益化、基本性、均等性转变。

        本报记者 魏月蘅 王晓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