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23日 星期三

    “高校学报出路何在”系列报道③

    迈向“专、特、大、强”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23日 02版)

        2010年第5期《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刊发了一篇长文,引起诸多学人的关注。这篇由《南京大学学报》执行主编朱剑撰写的文章,深入剖析了高校学报长期以来积累起来的各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专业化转型的可行性方案。这实际上反映了高校学报办刊人在对学报整体发展前途有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思考如何主动改变现状、寻找学报新出路。而2011年1月,近20家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的学报主编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共同探讨专业化转型的具体举措,则似乎预示着学报探索改革之门已经悄然开启。

        机遇稍纵即逝

        针对高校学报普遍存在的“全、散、小、弱”状况,名刊工程提出了“专、特、大、强”的发展目标。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同时也指出了学报改革的上中下三种可行策略,上策即是办高校社科学报各专业专刊。这无疑为高校学报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

        随着报刊体制改革的推进,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也明确提出了高校期刊改革的路径,鼓励高校期刊向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这使得高校期刊专业化转型的希望和机会大增。

        而学报的一些有识之士也一直在探索专业化之路。“我们曾论证过将目前的学报直接转为专业期刊,但事实证明行不通。其一,大学都是综合性的,办哪种专业刊,不办哪种专业刊,无法取舍,利益无法平衡;其二,门户之见无法消除,学报都是各自为战,如果北大办一份经济学期刊,清华、复旦是不是也要办一份,大家都办,那么专业刊又泛滥成灾了,水平同样难以提高。也就是说,各大学之间因为门户之见,由某一所大学来办专业刊是很难行得通的。于是我们逐渐将思路转到能否利用现有学报这个平台,大家合作改变目前的现状。”《清华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仲伟民告诉记者。

        名刊学报的主编们也普遍认为,在进行了七年的建设后,各刊的学术质量显著提高,已有能力在专业化发展方面作一些有益的尝试。“时不我待,创建高校专业期刊当然有多种方案可以选择,但对于综合性学报来说,却只有眼下这个稍纵即逝的机遇,一旦错过,专业化转型的窗口也许再难打开。”《华东师范大学学报》主编高瑞泉坦承。

        重组承载希望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10年年初,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入选名刊工程的学报提出了“名刊工程”专业化发展方案,即联合创办数字化专业期刊的设想。2011年1月,近20家名刊学报的主编就专业化发展方案进行了具体论证并形成了一致意见。具体要点是:成立联合编辑部,对纸本综合性学报拟发表的文章进行同步数字化、专业化重组,在主要一级学科联合打造“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通过中国知网进行传播。系列专业期刊所有文章均来自各名刊综合性学报,两者相依共存,各展其长:在论文组合上,分别以综合性和专业性见长;在出版载体上,分别以纸本和数字版为主;在出版时间上,两者则力求完全同步。首批推出的系列专业期刊定名为《马克思主义学报》《文学学报》《哲学学报》《历史学报》《政治学报》《经济学报》《法学学报》《社会学报》《教育学报》《传播学报》,统一封面和版式设计。系列专业期刊前期编辑工作由联合编辑部完成,后期制作由专业技术人员完成。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社长王明亮表示,光盘版杂志社坚决支持这个方案,并在技术环节全面配合,重点向读者推介。比如在知网首页设立专门入口,可进行仿纸本的全本阅读和进行各种检索;建立系列专业期刊专门网页,开辟网上工作交流及编读往来平台等。

        据悉,在中国知网的鼎力合作下,数字化的十大专业期刊创刊号将于近日制作完成并上网传播(网址:www.sju.cnki.net)。

        坚冰能否破启

        应该说,这样的一个专业化、集约化、数字化方案试图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学报问题的解决,如果能够成行,无疑将为中国高校社科学报的发展开辟出一条新路。对名刊学报来说,也许不失为一条通向“专、特、大、强”目标的近路。

        考虑到学报转型的诸多难点,参与方案论证的主编们表示,合作完全建立在自愿参加的基础上,风险与荣誉共担;在创建系列专业期刊方面,先整合多数共有的强势学科,待第一批期刊稳定运行并得到读者的肯定后,再考虑迈出扩大阵营的第二步。

        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浙江大学学报》执行主编徐枫说:“我们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在一个早上就将高校学报长期累积起来的问题全部化解。”破冰之旅必显几难,首先是开创之难,无先例可循,得摸着石头过河;其次是协调之难,各刊情况各异、诉求不同,需求同存异;再次是坚持之难,方案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最后是,名刊学报的专业化转型对绝大多数非名刊学报来说具有示范和借鉴意义,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后者,还需进一步探索和论证。

        因此,有着开拓意义的破冰之旅能否顺利到达目的地,人们热切期待。

        本报记者 薄洁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