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22日 星期二

    构建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 秦建群

    作者:秦建群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22日 16版)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主动参与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先决条件。

        从国内看,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列世界第二,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但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有待提高,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科技力量薄弱,产业安全面临风险。

        从国际上看,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智慧地球”、“绿色增长”等新战略,通过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等产业来抢占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制高点,在能源、环境、健康等战略领域,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发生革命性突破已初见端倪,世界可能进入创新集聚爆发和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时期。

        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兴未艾,部分产业领域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而某些产业领域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还明显不足。201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任务。预计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我国GDP的比重将达到8%,到2020年将升至15%,而目前占比仍不到2%。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我们从打造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入手,创造性地运用产业政策,将产业安全战略纳入国家战略,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大支撑。具体来说,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产业政策体系:

        第一,在产业结构政策方面,要依据产业结构演化的基本规律,选择发展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综合效益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七个领域。目前要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的结构调整,通过产业结构政策促进瓶颈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提高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在产业组织政策方面,应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建立有序竞争的产业进入和退出机制。在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完善技术转移机制、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内在动力的基础上,突出大型企业集团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关键作用,带动大批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共同打造产业集群。在配合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税收政策的激励作用基础上,通过金融创新建立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信贷管理制度、专业金融机构、专项激励考核机制和差别化的监管政策。构建风险分担机制和区别于传统产业的融资机制,形成产业资本主导金融资本的有机耦合系统。既要通过直接支持、银行贷款和担保贷款等多种方式提供资金支持,又要发挥资本市场尤其是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解决发展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激励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不足等突出问题。

        第三,在产业技术政策方面,应从激活产学研主体创新动力入手,针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的实施开展各具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为载体,发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核心引领作用,继续加大对前沿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把自主创新政策的着力点聚焦到产业链的前后两端,加强创新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支持创新成果产业化。加强多层次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引导外资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加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第四,在产业布局政策方面,要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编制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优化区域布局,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各级地方政府要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选择在本地区最有基础、最具优势条件、能够取得率先突破的产业优先发展,重新构建区域产业结构转换机制,并直接规划相关的园区来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建立一批创新能力强、创业环境好、特色突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形成新的增长极,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实践证明,产业政策是后发国家实现超常规发展、缩短赶超时间的重要工具。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人才政策等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将影响中国未来20年经济社会的发展,这要求我们必须科学地判断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更加重视政府的引导,更加重视创新性和产业化特征,从政府引导、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和产业组织等多个方面,与时俱进地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体系,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