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22日 星期二

    世界关注中国“十二五”

    ——中外学者、企业家评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22日 05版)

        全球500强跨国公司领导人和世界知名学者又一次在两会后聚首北京,今年探讨的主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中国”——21日闭幕的第12届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又一次秉承“高层次、小规模、平等对话”原则,汇聚世界的智慧,真诚地为中国的发展建言——学者们高度评价,“十二五”中国的转型是更加注重低碳环保、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更加注重民生的保障;而各国企业家则更希望从中国的发展方式转型中分享到商机,与中国一起发展。

        “中国的增长不是在追赶别人,而是实现自身的转型”

        尼古拉斯·斯特恩(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中国“十二五”高质量增长的内涵,一是如何增加内需或者消费;二是如何实现低碳的发展。中国的增长不是在追赶别人,而是实现了自身的转型。“十二五”规划中将排放强度降低17%,能源强度降低16%,而且中国也会不断减少增量资本产出率。中国在排放方面的大幅度下降,对世界一定有一个示范带头的作用,会影响整个世界经济转变进程。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中国的第十二个五年计划代表了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继续转型的方向,其中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新的开放的世界,新的与全球世界融入的世界。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最大的储蓄国,中国应当在全球化的规则制定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权,积极地参与到塑造全球经济格局的过程中,还会有新的责任和新的机会出现。

        吴敬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十二五”时期,中国可以采取的对策看来是两个:一是采取稳健、灵活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维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二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型。决定转型成败的关键,是所有的这些改革都需要有顶层设计和实施方案,实现各个领域、全面的改革,而不是一些零碎的、个别的政策调整。

        “中国民生会给世界一个示范”

        黑田东彦(亚洲开发银行行长):在全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其社会福利改革或者保障改革,又恰恰与整个世界的发展结合在一起。随着中国人均GDP不断上升,需要对越来越多的老龄化人口提供社会保障,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革,来进一步地提升现有的社会保障项目的质量。亚洲开发银行一直在推出旨在提高有关国家和农村保障水平的项目,我们也十分关注中国在农村养老金改革方面的探索,这会进一步让发展的成果被全部的老百姓享用,让社会保障的体制能够覆盖所有的人口。这样的民生一定会让中国的人民受益,而且这种受益是未来数代人都能享受的,中国民生会给世界一个示范。

        古利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秘书长):教育、医疗健康方面的改革不要学习美国的市场模式,那是一个错误,而应学习北欧等国家的政府模式。中国政府在未来必须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来解决社会保障问题。这些政策不光会影响经济的表现,同时还会影响到中国社会的本质。尤其是在提供教育和医疗健康保险的机会方面和一级一级的解决所谓的公平方面,不能够完全依靠地方的财政,还尤其需要中央向地方转移支付来解决这一问题,从而缩小差距、实现公平。

        葛延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部长):保障民生,有许多微观建设方面的工作要做,首先要完善投入方式,突出保基本、保运行,过去很多地方政府投入往往过多地投资于基本建设,忽视日常运转费用,结果在有些领域导致公共投入不仅不能够降低老百姓的负担,反而会增加老百姓的负担。其次,一定要完善定价机制,让公共投入真正转化为公众的福利。第三,要强化监管和绩效评估,要完善对公共服务机构的管理,避免利益目标冲突。 

        分享中国经济转型的商机

        傅赛(荷兰皇家壳牌公司首席执行官):现在全球正站在一个历史变革的节点。在本世纪的前50年,如果仍以现在同样的方式来消耗能源的话,那么50年之后,能源的需求会增加三倍,哪怕做了很大的努力,到那个时候我们仍然会面临着大概相当于2000年全年能源产出的供应缺口,这样给全球的经济带来了一个巨大的不确定性。中国“十二五”期间要将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表明了中国在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路线图中的雄心和胆识。我们将和中国的学者一起去研究中国的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尝试着在中国快速的城市化中如何规划能源,进一步提高能效。 

        傅成玉(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中国不缺乏能源,缺乏的是对传统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利用的战略安排,以及激励能源技术创新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导向。我国的能源使用效率太低,既造成了能源资源的极大浪费,也造成了对气候环境的严重污染。我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耗总体上来说是美国的3倍、欧盟的4倍、日本的5倍。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不缺能源。我们最大的能源是节约,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提高能效、降低能耗来实现GDP的翻番,而不使能源消耗大幅增长;同时,也可以大大降低减排的压力。

        贺斌杰(巴斯夫欧洲公司执行董事会主席):化工行业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贡献者,几乎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够做出贡献,包括热的管理、水的保护、轻质的原材料、合成材料、电池等。我们和中石化共同投资扬子石化29亿美元,每年生产200万吨相关的产品,在这个工厂的设计过程当中,运用了我们的设计理念,90%的产品实现了高能效的生产。

        (本报北京3月21日电 本报记者 张玉玲)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