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新文学作家的旧体诗词应该是我们所无法回避的一个文学存在。诸如鲁迅、郁达夫、毛泽东等的旧体诗词,至今还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但旧体诗词作为20世纪的一种文学存在,长期排除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主流叙述之外,其应有的学术价值及文学史意义也不大为学界所重视。青年学者李遇春,以敏锐的学术嗅觉和开阔的文学视野,率先关注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这样一个具有丰富学术意义的领域,经过六年的探寻,在现当代旧体诗词这块被冷落的学科领域钻探到了“富有”的学术矿藏。新近出版的五十万言的专著《中国当代旧体诗词论稿》(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以下简称《论稿》),就是他给我们打开的一片文学新富矿。
《论稿》将深度的微观鉴赏与整体的学理分析结合,为我们清晰地呈现出了20世纪50-70年代旧体诗词创作的概貌。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通过对郭沫若、田汉、叶圣陶、老舍、沈从文、胡风、聂绀弩、吴祖光、茅盾、姚雪垠、臧克家、何其芳等十二位作家旧体诗词创作的探讨,提出并解答了为什么这些作家在后半生又重拾旧体诗词,他们的旧体诗词创作与中国诗学传统有什么渊源关系,他们在旧体诗词创作中表露了怎样的现代人格与传统人格,现当代旧体诗词的创作成就等问题。作者在回答这些问题时并没有轻下断语,而是通过不厌其烦的材料引证与比照,尽可能地呈现出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我们勾勒出了旧体诗词从“现代”向“当代”转型的路径。全书的每一个章节,既可以独立成篇,又能够连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既有对十二位作家的旧体诗词创作精到而深入的微观鉴赏,又有对当代文学场域权力、主体、话语相互纠结的整体考察和理性探究。全书脉络清晰、结构缜密,体现了作者治学态度的谨严和学术研究上的用心。
《论稿》还有意将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打通,实现了学术研究上的学科跨越。新文学作家的旧体诗词创作,这一研究对象本身就极富象征意味,很典型地体现了中国新文学作家在新与旧、现代与传统之间复杂而纠结的创作心态。为了更好地研究这一课题,李遇春一方面拓展了自己在古典诗词领域的学术储备,一方面又尝试着破除古典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研究之间的壁垒,实现中国文学研究上的学科跨越。在研究中,李遇春高度重视当代旧体诗词创作中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因子,并一一从古典诗学传统和五四新文学传统中寻找渊源。如李遇春指出:抗战的“遗民之诗”“宗南宋”,而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台阁体”“主盛唐”;胡风的旧体诗词表现出对建安风骨和鲁迅旧体诗的传承等等。
《论稿》强调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史料”意识与“朴学”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近20年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日趋的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尤其是青年学者,在学术上喜欢避实就虚、凌空蹈虚,流行借用西方的话语或理论来阐释中国的文学命题,却不大愿意去做一些实质性的资料搜集与文献整理工作。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旧体诗词研究基础薄弱,李遇春做了大量原始性的资料搜集和文献整理工作,文献的梳理与学理的探究紧密结合,有效地回应了近些年学界关于“重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的学术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