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21日 星期一

    “高校学报出路何在”系列报道①

    高校社科学报向何处去?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21日 01版)

        编者按   “十二五”期间,中国将从“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转变,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目前,新闻出版总署正按“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深入推进报刊体制改革。在中国大陆9000多种期刊中,社科学术期刊约占四分之一强,达到了2800余种。其中,高校社科学报又占据了一半。我国高校社科学报已有百年历史,曾经取得过优良的业绩,有些学报如《文史哲》在学界拥有很高的知名度。但世纪之交以来,高校学报的发展陷入困境,整体声誉不升反降。那么,学报的现状到底如何?要不要改革?改革的目标是什么?如何改革?这些问题不仅学报的办报人关心,而且也引起了学报作者、读者们的关注。日前我们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信中对学报数量庞大但质量堪忧且同质化严重的现状表达了困惑和忧虑。为此,本报派记者进行了深入调查,从今天起将对此问题进行系列跟踪报道。

    光明日报编辑部:

        我是大学的一名青年教师,在研究自己专业的同时,也非常关注中国的高校学报。中国高校拥有雄厚的学术研究力量,理应拥有一流的学术期刊。因为这既关系到学术成果的刊发和交流,也必然与学术评价问题紧密相连,因而对整个学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以前我对学报相当敬畏,印象中只有学校的大牌教授才能在上面发表文章(尤其是名牌大学学报)。可现在我发现,学报的情况越来越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在内容上,高校学报多走“综合”路线,文史哲政经法,学科门类齐全。乍看起来,这种安排有助于学科间的交流,但实际上由于版面有限,撒胡椒面的做法难以避免。而且,一个学校各专业的发展水平往往并不平衡,于是,既有学科优势有时不仅不能得到彰显,甚至反而会被冲淡。曾有文章总结说,高校学报总体数量多、平平淡淡的文章多、经营亏损的多、闭门办刊的多;质量高名气大的少、特色鲜明的少、有分量的文章少、开门办刊的少。我觉得是非常切中时弊的。

        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际化”背景下,学术评价中过于看重SCI或SSCI(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陆续创办的《科学引文索引》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编者注),认为中文期刊不如“国际”(英文)期刊重要等思维的迫促,使得多数高校学报不受学界重视,发了文章也引不起应有的关注。事实上,由于视域和研究旨趣的差别(且不说价值观方面的差异),许多对中国问题的深度分析与讨论未必会被纳入“国际”期刊的“法眼”。当然,这个问题并非高校学报所独有,而是所有中文学术期刊都必须共同面对的。

        从学术研究的实际出发,高校需要一大批高水平的期刊。高校学报向何处去已然成为当下学界需要正视的一个话题。很难想象,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会没有以中文编辑的一流高校期刊作为学术支撑。因此,实事求是地依循学术自身规律,对传统的高校学报的布局、结构以及编辑方式加以改革,从而服务于中国学术共同体的建设和中文学术整体水平的提升,乃是当务之急。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姜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