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21日 星期一

    发展惠民生 民生促发展

    幸福指数的学问

    ——来自西部丘陵地区简阳市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的新闻观察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21日 11版)
    简阳一角
    公园中晨练的简阳市民

        川中丘陵,冈峦起伏。分析四川的经济地理不难发现:成都平原经济发达,盆地四周山区矿产资源丰富,唯丘陵地区基础薄弱、资源贫乏,统筹城乡发展任务繁重。丘区,这片人口占总数60%,人均耕地仅8分左右的四川中腹,发展困局怎样破解,百姓的幸福指数如何提升?

        简阳,这个拥有145万人口的西部丘陵大县,县域经济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百姓的幸福感也与GDP一同上扬,它带给人们的启示在于,求解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关键在做好百姓。

        幸福指数之一保障机制:新市民“小本儿”的启示

        红色的失地农民保险金卡和社保卡、绿色的医保卡……手捧着几个小本本,65岁的陈芙蓉脸上笑开了花:“失去土地后,我被转为城镇户口,现在每月能领到920元的社保金,哪还有后顾之忧啊!”

        在简阳十里坝工业发展集中区,像陈大娘一样的拆迁户有108户。上了年纪的老人住上了新房,晚年生活有了保障;年轻人大多就近找到了就业岗位,胸前的工作卡让他们显得格外神气。失地农民变产业工人,好比让农民“洗脚上田”,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学技立身”。简阳在“七园一带”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中,先后建立了纺织、服装、机械加工等培训基地,已免费对3000余人次进行综合素质和技能培训,86%的失地无业劳动力在园区内就近找到了岗位。

        在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生活没有保障的问题在一些地方比较突出。简阳通过不断完善社保、医保等社会保障体系,尤其为失地农民建立健全了各种保障机制,为他们撑起了“保护伞”。仅在“成资工业发展园区”,3年共投入惠民资金448.5万元,实施了爱心敬老、教育助学、医疗卫生等七大惠民工程。

        从失地农民到无忧居民,简阳让农民同步享受到了城镇化过程中的“物质”实惠,这是农民生产、生活可持续的基础,失地农民的收入、医疗、养老保障等生活质量明显提升,这个幸福指数实实在在。

        幸福指数之二转变方式:农民增收“零风险”合同的启示

        在坛罐乡南堰村专业合社猪场,见到了尹大姐。她丈夫常年在外务工,本盼着多挣点钱回来,没曾想自个儿倒成了养猪“女状元”,赚的钱比丈夫的两倍还多。今年,她定下的目标是出栏肥猪120头,喂养母猪2头,养殖收入突破40000元。

        尹大姐的“成功”归功于简阳的“六方合作+保险”机制,由担保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养殖协会提供技术支持、肉食品加工企业则是直接的销售渠道,龙头企业低于市价5%赊销饲料、仔猪,加工企业高于市价10%收购肥猪。同时,防疫、品种改良、圈舍改造、标准化养殖等过去的“死结”迎刃而解。

        “六方合作+保险”为农民解决了家里缺劳力、口袋里缺钱、脑子里缺技术,怕养不起,更怕卖不掉的风险。目前,全市参与这一机制的农户达38867户,种猪企业12个,饲料企业8个,形成12个乡镇为核心区的三级良繁体系板块。发展壮大农村养殖业,有力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幅员91.8平方公里的“龙阳升”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升格为省级示范片。

        “零风险”合同的机制,体现出的正是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有效转变,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让农家人鼓起了“钱袋子”,农民生存状况满意度比较高,幸福看得见摸得着。

        幸福指数之三让利于民:滨江路“万张笑脸”的启示

        正在进行中的四川“最美街道”网上评选中,简阳滨江路已进入前五名。长8公里的滨江路和对岸1.8公里“江水湾”绿化带,被市民誉为简阳“外滩”。傍晚时分,老人、孩子、妇女组成各种团队在一起跳舞、唱歌,笑容满面幸福洋溢。

        而5年前,简阳9平方公里的旧城,却承载了20万城市居民的重负,市民休闲娱乐无处可去。为此,简阳市以行政办公区跨江东移为拉动,推进了“一江两岸”山水园林城中等城市建设。目前,城市框架扩至20.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密度由每平方公里3万人降低到1万人。

        在城市规划上,把最好的地段用于建学校、医院、体育场馆。如果这些地段用于房地产开发,能带来上100亿的商业价值,但当地政府却不为所动,下达决心,让利于民,让市民有足够的空间享受精神文化生活。

        幸福指数之四低碳经济:天蓝水清绿色发展的启示

        位于简阳的三岔湖南北长14公里,东西宽7公里,湖岸线240公里。过去,水产养殖对水质造成严重污染,湖面由清变浊,由浊变黑。

        2009年6月,网箱养鱼数量突破一万箱,超过规定标准10倍以上,上百万公斤网箱养的鱼死亡,成为三岔湖有史以来最大的“翻白”事件。为此,简阳市政府投入1282.605万元迅速处置危机,引导渔民上岸的同时,持续了近20年的网箱养鱼也被全部叫停。当年9月,由成都旅游会展集团投资30亿元的“三岔湖长岛国际会议度假区”项目正式签约,向着国际性湖泊型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华丽转身。

        “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现在是简阳人的“田园”理想。在致力打造“一江两岸”山水园林城市的进程中,9000万元的城区水环境治理工程,1.3亿元的垃圾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4000万元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等相继竣工并投入使用。

        现在,这座城市垃圾日产日清率、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区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85%;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占330天以上;城区绿地率达35%……这些看似简单的数据,背后隐藏着城市的巨大变化。

        绿色追求、低碳发展,打造“田园城市”,简阳正追求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生活在天蓝水清的环境中,人们内心自然感受到与自然、社会的和谐,这是和谐的幸福。

        “悠悠万事,民生为本”,这是简阳市委书记赵涌涛常说的话。只有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物质、精神以及环境社会和谐发展的成果,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才会不断提高。发展惠民生,民生促发展,求解百姓幸福指数的学问,简阳干部群众用自己的生动实践写出了答案。(本报记者 李 可 通讯员 雷启锋 徐华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