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揭晓。作为出版界乃至整个文化界十分关注的一件大事,此次评奖自2010年8月正式启动,到2011年1月中旬评选结果向社会公示,历时四个多月,共评出7个子项240个获奖出版物、单位和个人,评出提名奖238个。在颁奖庆典前夕,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本次评奖工作有关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对做好“十二五”出版工作的有力引导
记者:2010年年初,新闻出版总署提出建设新闻出版强国的目标,今年,又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请您介绍一下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奖的背景和意义?
负责人:中国出版政府奖是国家设立的新闻出版行业的最高奖。2007年首次开评,每三年评选一次。第二届评奖正值“十一五”收官、“十二五”开局之年,意义重大。《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提出了未来五年的重点任务,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加强精品力作生产。出精品是出版界永恒的主题。通过优中选优,真正把精品力作评选出来,这也是评奖工作水平的体现。
这次评奖,既是对“十一五”新闻出版业重要成果的一次检阅,也是对做好“十二五”新闻出版工作的有力引导。此外,评奖还有三方面意义:
一是激励的作用。中国出版政府奖已经和正在成为激励新闻出版优秀人才辈出、优秀作品层出的有效方法之一。二是创新的作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需要发现、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需要编辑、出版更多的创新型作品,需要培育、推出更多的创新型先进单位,中国出版政府奖的评选就是一个重要渠道。三是推动的作用。要推动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特别是建设新闻出版强国,中国出版政府奖的评选,将会切实起到催生精品、表彰先进、鼓励创新、倡导奉献的重要作用,成为行业发展的“助推器”。
体现当下出版行业发展的领军水平
记者:相对于第一届评奖,本次中国出版政府奖评奖有哪些改进和创新?
负责人:在首届评奖的基础上,本次进行了一些改进和创新:例如,首次增设期刊奖和优秀编辑奖;首次综合考虑各地出版单位数量和发展状况进行名额分配,将获奖与推荐名额比例由1:2增加到1:4。同时,在先进出版单位和优秀出版人物的评选中,首次明确要求参评者提供纪检监察机构的意见。
记者:据我们了解,这次评审资格的审查更为严格,不少参评出版物第一关没有过就被刷了下来。
负责人:确实是这样,这次评奖,资格审查更严格。评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各子项奖评奖办公室组织有关专家和专业机构,全面审核参评资格,从报送的3325份推荐材料中,审核确定3066份材料符合评审条件,删除259份不符合条件的材料。
记者: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这些获奖出版物以及先进出版单位、优秀出版人物和优秀编辑的特点?
负责人:获奖出版物有五个方面特点:
一是弘扬主旋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研究成果,如《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为我们深入学习和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提供了更为完整、更加准确的读本。
二是继承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具有重要的出版价值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反映了一个时期以来我国文化积累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成果,如《清代理学史》、《中国教育史研究》等。
三是反映高新科技的出版物质量较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持,如《杭州湾跨海大桥技术创新与应用》,为我国跨海大桥的建设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珍贵依据,是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一次非常重要的积累。
四是出版载体日益丰富,新兴出版业态成为出版产业发展的亮点,特别是印刷和装帧设计水平近年来有明显的提高,这次评出的获奖作品代表了我国在印刷和装帧设计领域的新高度。
五是既有广泛性、多样性,又具代表性。获奖出版物种类多样,有图书、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网络出版;题材广泛,涵盖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古籍整理、少儿、民族语言文字等门类;有大部头的全集、套书,也有容量小的单本;作者中有著名的专家学者,也有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先进出版单位中既有大型出版集团,也有小而精、专而特的出版单位,还有民营发行印刷单位和中外合资复制企业。优秀出版人物和优秀编辑中,既有像巢峰同志这样把一生献给出版工作的耄耋老人,更有大量挑大梁的中青年专家。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出版工作者、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也占有一定比例。(本报记者 吴 娜 刘 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