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15日 星期二

    价值观的碰撞

    ——评电影《鸡鸣山下的铜像》

    作者:甘文瑾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15日 14版)

        在反映自然灾害带给人类的反思方面,中国电影从来都没有缺席。去年的吉林商厦特大火灾、上海“11·15”特大火灾、四川道孚草原火灾,以及今年以来陆续发生的沈阳“2·3”火灾、乌鲁木齐“2·21”火灾事故,一次又一次叩击着人们脆弱的心灵。

        近日看了电影《鸡鸣山下的铜像》,镜头聚焦于河北张家口市下花园区的一支消防大队,描写父子两代消防队员前赴后继,在人们面对火灾紧急逃亡的生死关头,他们无所畏惧地拿起消防枪,不惜倒在熊熊烈火中。影片并未陷入主旋律说教的叙事模式,而是从一名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雕塑家的视角,反思何为“烈士”,何为“艺术”,最终,冷漠的艺术家在“烈士”雕像面前自省,观众也从中不经意地感受到了消防队员舍己救人的高尚人格,感恩之情自然流淌。

        在电影《鸡鸣山下的铜像》中,雕塑家所在的北京798艺术区与消防员生活的下花园城区,景致、人物、心境各方面形成的对比,给观众带来一种内心深处的冲击。前者光怪陆离、标新立异,崇尚艺术、远离生活,男欢女爱却又漠然相向,偏离大众的价值观使得他们怀疑并耻笑“烈士”;后者柴米油盐、质朴无华,恪尽职守、有板有眼,子承父业先后捐躯,寡母弱弟生存艰难。当雕塑家对父子“烈士”家中仅存的寡母弱弟咄咄相逼之时,人的良心底线也被逼到了极致,艺术家偏离的价值体系轰然倒塌,电影艺术的张力显露无遗,观众的反思油然而生。我们的生活之所以美好平静,其实总有人在默默付出。影片《鸡鸣山下的铜像》深情歌颂了默默无闻的消防战士,看后让人热泪盈眶。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