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14日 星期一

    “关键不在一张纸,而在于决心”

    ——代表委员谈保障房建设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14日 06版)

        前不久,国务院主持各地与中央签订保障房责任书,提出要对各地政府的住房保障和稳定房价工作进行考核和问责。“关键不在一张纸,而在于决心。”温总理的话掷地有声。

        因为有了决心,千百万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有了实现安居的希望。

        决心带来信心

        按照中央要求,未来五年,保障性住房将达到3600万套,这意味着到“十二五”期末将有20%的家庭享受到住房保障。

        “有了中央的决心,有了引导督促保障房建设的各项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保障房的春天已经来到,中低收入者的安居心愿定会在不远的将来梦想成真。”对于保障房将普惠更多的劳动者,两会代表委员无不信心满怀。四川遂宁市市长胡昌升代表表示,让老百姓有基本的住房保障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也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体现。只有让老百姓实现了“安居”,才能最终“乐业”,才能有国家的长治久安。

        变压力为责任

        对各地政府来说,保障房建设无疑是一项刚刚起步、任务艰巨、持续时间长的“大工程”,要做足还要做好,着实面临不少现实困难。

        与开发商品房相比,由于利润较低,地产商积极性不高,参与热情有限;对地方政府来说,受经济利益和短期利益驱使,也一度存在认识不到位和动力不足的情况。

        最关键的环节来自资金供给。住房保障的有效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资金来源的可持续性。 

        按每套60平方米计算,今年规划建设的1000万套保障房总量将达到6亿平方米,基本相当于去年全国商品房成交量。国家要求各地政府以土地出让金的一定比例投入到保障房建设中,但靠这些有限的资金来建设如此大规模的保障房,政府财力显得捉襟见肘,巨大的资金缺口是实现保障房建设目标的最主要障碍。

        湖南娄底市市长张硕辅代表提出,由于保障房建设时间紧、任务重,难以及时根据需要对建设用地作出科学规划,使得土地供应滞后,大多是当年征地、当年建设。

        虽然面临诸多现实困境,担任各地方政府领导的人大代表们还是明确表示“压力很大,责任更大”。

        安徽合肥市市长吴存荣代表提出,今年合肥廉租房覆盖率将由2%提高到3%,而且要求建设质量至少达到全市中上等水平,政府统一采购、装修,让老百姓拎包入住。

        “遂宁市今年签下了1.5万套保障房的‘军令状’,压力的确不小。但是我们一定会落实用地指标,创新资金筹措方法,确保既定目标圆满完成。”胡昌升代表说。

        形成多方共赢局面

        保障房建设的顺利推进有赖于强化政府责任并调动社会各方力量:以政府投入和相关激励政策为支点,“撬动”银行信贷资金,为保障房提供持续稳定的支持,调动起地产商及更多社会资金参与的热情,从而形成政府、银行、企业、居民多方共赢的局面。

        “十一五”期间,国家逐步加大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支持保障房。仅2010年,全国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财政投入就超过8000亿元。中央表示,未来五年将大幅度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

        一些地方正在积极探索更多的资金解决途径。陕西省规定,土地出让净收益、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余额不能满足年度保障资金需要时,差额部分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按“三三制”原则筹措。云南省除严格落实国家规定外,还规定县城以上房地产开发税收中,拿出不低于10%的资金支持廉租住房建设。

        正是在公共财政的积极引导下,越来越多的银行、房企逐渐化解对保障房原有的抵触排斥情绪,纷纷加入到建设行列中来。“保障房是未来房地产行业发展的主旋律,保障房金融业务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工商银行浙江温州分行营业部副总经理金颖颖代表说,通过参与他们发现,保障房市场潜力巨大,保障性业务不是“高危”业务,风险可测、可控。(本报记者 温 源 崔志坚 宋喜群)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