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12日 星期六

    守住农根

    ——访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委员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12日 15版)

        编者按  两会期间,本报与广东电视台联合推出了系列专访栏目——2011《权威访谈》,特邀请相关领域权威专家就“十二五”规划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解读。此系列专访已陆续在广东电视台播出,本报特选取其中的精华刊载,以飨读者。

        作为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委员在今年的两会上是个热点人物。针对粮食安全、农村耕地使用、农业耕地保护以及今年被中央一号文件聚焦的水利等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陈锡文接受了我们的专访。

        今年旱情对中国粮食生产影响不大

        记者:全球的气候灾害影响了很多国家的粮食生产。今年,我国的粮食收成将会如何?全年的粮价是否能够保持稳定?

        陈锡文:气候变化这几年确实有些异常,它是一个短期的,还是一个长期的变化,现在还不好作分析。我国近两年突发性的气候灾害比较多,比过去严峻,但是今年还不至于那么悲观。

        去年,我国的粮食大幅增产,增加了300多亿斤。我国粮食大的来说一年两季,一是冬小麦,二是早籼稻,去年小麦减了8亿斤,早籼稻减了41亿斤,共减产49亿斤。

        去年夏天到秋冬阶段雨水充分,所以我们各个水库的蓄水量今年比去年多,土壤墒情也比去年要好。实际上,去年入冬以来受旱的面积比正常年份都要少,3月2日的农情报告显示,受害的小麦面积已降到2800多万亩,也就是说入冬以来受旱严重的小麦已经有75%的面积缓解了旱情。因此,今年的旱情确实对粮食生产有影响,但是对中国的粮食生产影响不大,经过努力有可能把这些不利的因素化解掉,仍然能够夺取一个比较好的收成。

        我赞成适当进口粮食

        记者:有人说,现在中国的外汇储备这么多,那就用大量外汇储备到国际市场买粮食,您觉得这样的路行得通吗?

        陈锡文:正常情况下,为改善百姓生活,减轻国内资源压力,适当进口粮食,我是赞成的。但进口到什么程度,是一个必须要考虑的事情。中国是个人口大国,我们一开口进口多少粮食,外国人都目瞪口呆。1995年,中国进口粮食曾达2000万吨以上,于是美国专家布朗写了《谁来养活中国》一书,认为中国粮食无法养活自己。所以中国一进口就一定会对世界粮食起到明显的推波助澜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人解决好自己的粮食安全问题确确实实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一个重大贡献。中国必须立足于基本自给,这个定位是不能改变的。

        减少的耕地大部分是退耕还林

        记者:要保证13亿人吃饭的话,就离不开土地安全,您认为该如何保住18亿亩的耕地红线?

        陈锡文:我们现在的耕地是18亿2600万亩,这几年是中国历史上土地耕地减少比较多的一个阶段。过去的12年中,减少了1亿2500万亩的耕地,但是减少这些耕地大部分并不是建房子,而是退耕还林,减少的耕地中用于建设的不到3000万亩。这个阶段还没有结束。所以中央特别强调,18亿亩的红线绝不能突破。

        目前,中国人均占地1亩3分8,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40%。没有地就没有粮,没有粮就没有生存,所以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树立科学发展观,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要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这两个制度如果都能真正见效,那我们的潜力还很大。

        水利建设体制创新已经逐步找到

        记者:今年的“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加强“三小”水利建设,就是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同时,很多大的水利工程也将陆续投入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应该怎样进行体制创新?

        陈锡文:近一些年来,农田水利很多地方年久失修,这个问题非常突出。中央一直在研究水利建设体制创新,这种体制创新现在已经逐步找到。一是小型水利设施采取了一种公办民助的办法,国家提供基础设施投入,农民继续出工出劳,这种做法在很多地方做的比较好。再一个是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去年中央财政投入100多亿,今年中央财政预算中用于一事一议奖补的资金准备提高到270亿,中央270亿加上地方的总的投入,就可以达到700亿。

        水利建设无论如何都离不开投入,大家看到,今年“一号文件”关于水利建设的含金量非常高,里面提到今后10年平均每年对水利建设的投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如果把这笔资金落实好,那么就像中央要求的,争取5到10年会让中国的水利建设有一个根本改变。

        (本报记者 李慧整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