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5年,在历史长河中就是一粒细沙,但2006年至2010年这5年,却注定在三亚发展史上留下灿烂的一笔。
节能减排与生态环境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2008年,三亚以巨大的勇气,拆除搬迁了市内最大的污染源——三亚天涯水泥厂。此举,一下子就减少了每年影响市区近千吨的二氧化硫和烟粉尘。
2009年,在历经了17年的不懈创卫努力后,三亚荣膺“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2010年,三亚进一步完善海防林体系再造海疆“绿色屏障”、改造升级红沙污水处理厂、新建数座市区污水处理厂、新建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规划建设乡镇垃圾中转站。
在省委、省政府的考核中,三亚的节能降耗、污染物排放两项指标,均居18个市县之首。
2010年三亚森林覆盖率达68%,比2005年的55.7%提高12.3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61%,绿地率达45.3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8.97平方米。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率一直保持100%。2010年三亚市环境质量指数将达93.32%,比2005年提高13.32个百分点。
三亚已走出一条“无污染、无公害、低消耗”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产业要获得更大发展,只有靠文化。一座城市要增加品位,只有靠文化。
近五六年时间里,三亚倾心构筑起的城市名片、城市精神、天涯文化这三大“文化品牌”,已彰显出独特的城市魅力,成为向国际旅游城市昂首迈进的强劲催化剂。
2007年初,三亚从上百万征稿中海选出“美丽三亚 浪漫天涯”的中文名片和“Forever Tropical Paradise-Sanya(永远的热带天堂——三亚)”的英文名片。这两张名片是对三亚的极好诠释,既反映了三亚的自然、人文、历史与现实,又代表三亚的形象、气质和品格。
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灵魂。三亚的发展催生了“极力争取”的城市精神,又推动着三亚的发展。这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城市文明不断提升的必然产物。
三亚的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厚,融落笔洞文化、凤凰文化、黎苗文化、情爱文化、儒家文化、福寿文化、海洋文化、时尚文化于一体,并与“天涯海角”这一景观和意向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别具一格的“天涯文化”。
不久前,三亚在全省率先推出国际旅游形象标识。这一特定的文化符号,是三大文化品牌的一次重要落地,正通过飞机、酒店、旅游车辆、游艇等载体,传播给千千万万游客。
政府强劲助推文化发展,也极大地催发了民间的热情。世界小姐总决赛、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新丝路模特大赛、国际广告艺术节、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等国内外赛事纷纷落户三亚。
三亚创意新城、南中国海影视文化生态园、南山文化旅游区、大小洞天、天涯海角等已列入海南首批11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项目),这为三亚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现实基础。
“十一五”期间,三亚就像一位跳高好手,一次又一次地大幅超越自己的原高度。
2005年第一,2006年第一,2007年第一,2008年第一。2009年海南全省18个市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考核中,三亚再次名列第一。尽管2010年的成绩尚未公布,但三亚去年来的发展成绩也是有目共睹。
慢慢剥开生硬的数字,细细梳理城市的脉络,不难发现——三亚这座声誉日隆的中国热带滨海旅游城市,坚执独特的城市风格与发展方向,不懈探索,不断创造着新的辉煌。
过去的五年,是三亚经济发展的“黄金期”。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66亿多元,增加到2009年的173亿多元,年均递增近18%,2010年达到230.79亿元,是2005年的3倍多。
三亚市统计局公布,三亚GDP过十亿用了5年,过百亿用了14年,过两百亿用了3年。
与海南省其他市县对比,三亚经济在全省的地位不断上升。三亚以占全省5.4%的土地、6.7%的人口,创造了全省10.5%的地区生产总值、22.7%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7%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7%的旅游接待人数和49.0%的旅游收入,为全省发展大局做出了重大贡献。
老百姓的生活,天天与衣食住行相关。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近几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三亚市不断加大对民生方面的投入,全力为市民创造一个“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和谐社会。
三亚市统计局公布数据,2005年,三亚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7.3亿元;2010年为42亿元。
随着财力的不断增强,公共财政的阳光也照进越来越多普通老百姓的心房。细心的市民可能会有这样一个体会,近几年来,工资涨、收入增可能是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2006年,三亚市财政全年拨付重点民生项目建设资金为3.1亿元;2007年为4.8亿元;2008年为17.6亿元;2009年为21.2亿元;2010年则为29.5亿元。从2006年到2010年的五年的时间内,三亚市民生投入增长近9倍。
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一五”时期,就业民生工程累计投入2912万元。新增城镇就业岗位近12万个,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近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预期目标内。
让居者有其屋,是三亚的“一号民生工程”。“十一五”时期,住房保障民生工程累计投入2.4亿元。2008年以来,三亚已建成廉租住房2469套、经济适用房4354套,并已于2009年完成省政府下达的3年廉租房的建设任务。2010年完成少数民族地区茅草房改造3640间,彻底完成全市茅草房改造工程;完成危房改造2205间。
三亚要发展,教育必为先。“十一五”时期,教育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达20.6亿元,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办学质量显著提高,办学环境明显改善。目前,三亚高校和职业学校学生达到4.47万人,是2005年的16.3倍。
海南岛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从三亚发车
3月2日,三亚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发布了《三亚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
按照《纲要》,三亚未来五年将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争当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排头兵和建设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为着力点,加快经济结构升级,着力构建特色产业体系,加快旅游要素国际化改造,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富民强市,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将三亚建设成为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三亚人民的幸福家园。
世界小姐全球总决赛五度光临三亚
三亚“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
——经济保持较快健康发展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年均经济增长率预期为14%以上,到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4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0元。以旅游业为核心的服务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地方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到2015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2000亿元,年均增长12.0%。物价保持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城镇化率达到68%。
——旅游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
旅游管理、营销、服务和产品开发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旅游产业的规模、质量、效益明显提高。2015年旅游收入达到26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6%。国外旅游人数达到84万人次,国外旅游收入达到5.2亿美元。
——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2015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4200元和12500元。城镇职工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均达到99%,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增财政的60%用于民生支出,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达4%以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实现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年。
——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空港货物吞吐能力继续扩大,仓储、运输和配送服务业加快发展,三亚航空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市域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建设,市政基础设施进一步改造完善,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城市的集聚辐射和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新的水平
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不低于68%,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0平方米。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和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规定要求。化学需氧量小于3.5千克/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硫小于0.28千克/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生态环境保持全国一流。
——更符合国际惯例的体制环境率先形成
适应国际旅游城建设的旅游管理体制机制,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对外开放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城市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法治化程度明显提升。
三亚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