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5年,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突飞猛进,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十二五”时期,浙江如何在文化大省建设中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全国两会召开前夕,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
记者:追求创新是文化的魅力之源。浙江经济发展充满活力,有目共睹,这几年在文化创新方面有哪些亮点?
赵洪祝:文化贵在创新。近年来,我们持之以恒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制定了明确的改制“路线图”、“时间表”,文化领域的改革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出版领域的转企改制基本完成,全省20家出版社、79家发行单位分别有18家和77家完成改企;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和《求是》杂志联合重组红旗出版社,实现了新闻出版领域跨地区、跨媒体资源整合;浙江省曲艺杂技总团、浙江歌舞剧院、浙江话剧团率先转企,文艺团体的转企在全省推开;以“华数”为主体,构建全省统一的有线数字电视发展平台正积极进行,杭州成为全国三网融合的12个首批试点城市之一;浙江华策影视上市,成为中国电视剧第一股;宋城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上市,成为中国旅游文化演艺第一股;动漫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杭州已发展成为中国的动漫之都。“十二五”时期,我们要充分发挥浙江优势,推进文化各个领域的改革创新,进一步增强文化发展的活力。
记者:浙江的民营企业对经济发展贡献巨大,在文化发展中,民营企业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赵洪祝:浙江的民营经济特别发达,民间资本非常充裕,人民群众兴办文化热情很高,这为浙江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条件。近年来,我省积极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进入文化领域特别是文化产业领域,民营文化产业逐渐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涌现了横店集团、宋城集团、华策影视、中南卡通等一批在全国或全省有较大影响的民营文化龙头企业。下一步,我们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和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发展文化产业,继续扶持现有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文化企业,调动民间资本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记者: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十二五”期间,浙江将如何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赵洪祝: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黄金产业”、“朝阳产业”。“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着力推进文化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推动其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争取到2015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80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超过5%。主要抓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重点产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影视服务、新闻出版业、数字动漫、文化会展、文化产品制造等优势产业,组织实施一批具有先导性、成长性好、带动性强的重大工程项目,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新的文化业态。二是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打造文化领域的“航空母舰”。三是培育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努力促进文化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努力将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成文化企业的孵化器和产业发展的助推器。四是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打造一批具有浙江特色的文化产业品牌。
记者: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浙江在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中,如何发挥文化产业的引擎作用?
赵洪祝: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扩大居民消费需求。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提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二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如近几年,我省影视动画、图书出版、演艺娱乐、艺术品经营等文化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成为带动我省现代服务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三是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动经济产品向“研发设计”和“品牌推广”两端发展,把“浙江制造”逐步提升为“浙江创造”。四是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对经济创新的驱动作用,加速产业自主创新步伐。近年来,浙江数字动漫、数字电视、数字出版、网络广播影视等新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我省数字化程度最高的领域,有力促进了浙江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记者:“十二五”时期浙江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文化民生方面有什么打算?
赵洪祝: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十一五”时期,我们的文化惠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公共文化服务总体水平位居全国前列。我们努力构建覆盖全省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了县级图书馆、县级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村级文化活动室的覆盖率达到85%。同时还加大了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坚持以农村为重点,实施“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工程”、“文化低保”工程等,组织大规模的送文化下乡活动,深入开展“种文化”活动,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日益提高。我们还率先实行博物馆常年免费开放,率先实行免费办理借书证,开通全省网络图书馆,有力地推进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城乡一体化。“十二五”时期,我们要把发展文化民生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重点在“广覆盖”、“高水平”、“可持续”上下功夫,争取在全国率先建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专家观点
优化公共文化 服务微观主体
浙江省委党校教授 陈立旭
近年来,浙江省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参与”的更优公共文化发展模式。其实践表明:首先,当市场经济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经济体制时,不仅文化产业必须围绕市场机制发挥自身的功能,公益性质的公共文化事业也要围绕市场机制发挥自身功能。其次,改变过去由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创新公共文化发展模式,不是要改变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益这一根本宗旨,而是要通过引进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优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微观主体,以解决政府在公共文化领域投入不足、经营不善、效益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
历史已经表明,过去那种由政府“大包统揽”的文化事业发展方式,并未有效地实现政府责任,在新的机制下,政府的责任是遵循和利用市场经济规律来发展公共文化事业。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公共文化事业发展中“统得过死”的问题,而且也使政府有更多的精力集中于公共文化的管理,从而更好地履行自身的职能。
最大限度调动文化发展资源
浙江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 项仲平
浙江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无不得益于浙江文化发展的理念创新。一是文化发展领导方式的创新。浙江构建了党委政府主导、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最大限度调动文化发展的资源,形成文化发展的合力。二是文化发展的体制创新激发了浙江文化发展的内在活力,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从出版领域转企改制的基本完成,民营影视公司的上市到文化发展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的探索,文化体制的改革顺应了市场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诉求,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浙江文化发展的机制问题、动力问题。三是文化发展方式的创新。浙江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轮驱动,以政府主导繁荣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市场主导发展文化产业,很好地解决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补血”和“造血”问题,改善和发展了文化民生,更好地推动了文化惠民。
用文化看发展从发展看文化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院长、研究员 汪俊昌
浙江文化建设取得全面快速发展的原因,除了党委政府各个工作层面不懈的努力之外,更在于文化观念的自觉和创造方式的更新。浙江不仅把文化从概念上明确为相对于政治、经济、社会而言的大文化,从内容上包括思想理论、人文精神、伦理道德、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等方面,而且对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在质与量的统一、多样性与层次性的统一、普及与提高的统一、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的统一等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
浙江的实践充分表明,文化发展与创新活动具有内在的共生性和互渗性。只有在创新中更加自觉地树立用文化看发展、从发展看文化的时代眼光,充分尊重文化的本体价值,理性运用文化的多重功能,主动创造文化的现代样式,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才能真正成为一项持续而又充满生机的事业。(本报记者 叶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