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北京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规划工作始终坚持正确导向,秉承寓管理于服务的理念,积极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着力推动理论研究为党委政府决策服务。
一、紧紧围绕首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确立研究项目,实现了“三个增加”。一是项目数量增加。五年共确立各类研究项目1243项,比“十五”期间翻了一番。二是经费资助力度增加。其中,一般项目资助经费为5万元,重点项目为8万元,重大项目达到30万元,比“十五”期间都有大幅度增长。五年来,项目经费资助总额达4851.87万元。三是项目类别增加。在原有的重点项目、一般项目基础上,增设了重大项目。据统计,“十一五”期间确立的研究项目,目前已有80%以上完成了研究任务,推出一批质量较高的研究成果,其中有20多项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有近百项成果被各级党政机关在实际工作中参考采纳。
二、大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建设,推出了一批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和决策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整合社科研究资源,服务首都科学发展,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联合在北京地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社科研究基地。五年新设立研究基地19个,目前总数已达48个。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各研究基地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4400多项,累计发表论文6100多篇,出版专著1500多部,举办较大规模学术会议1300余次,开展国际人才交流2800余人次。特别是研究基地的大量科研成果得到很好的转化应用,例如,北京市知识管理研究基地的研究成果“消费品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评价技术平台”,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
三、以重大项目为龙头,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组织开展研究。从2009年开始设立重大项目,首批共确立了10项,这些项目围绕首都科学发展、“三个北京”建设和世界城市发展目标等问题开展研究,已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阶段性成果。目前,第二批重大项目立项工作已正式启动,先后组织召开两次选题征集会,确定了12个选题。这些选题着力研究影响和制约“十二五”时期首都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特别是人口增长过快问题、交通拥堵问题、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驱动问题等。
四、用好“两块阵地”,搭建“一座桥梁”,着力加强项目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与转化应用。充分利用北京社科门户网站、《北京社科》刊物这两个阵地,五年来通过网站发布成果选介共1000余篇,通过《北京社科》登载科研成果200余篇。编发《北京社科规划工作简报》,积极为项目研究成果服务党委政府决策、促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搭建桥梁。
(北京市社科规划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