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2011年元旦还有10天的时候,首钢石景山厂区最后一座高炉全面熄火。至此,首钢石景山厂区的钢铁生产主流程全面停产。生产了90多年的十里钢城再无机器轰鸣、浓烟滚滚,首钢迈入了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更为复杂、更为艰难的新征程。
自2005年国务院批准首钢搬迁方案以来,这座钢城未来的命运就一直牵动着一个人的心。他,就是单霁翔委员。
作为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委员曾多次到首钢实地调研。他打开电脑,一边给记者翻看第一次调研时拍摄的照片,一边回忆着当时的情景。那时的首钢还未停产,青烟正从一根根挺拔的烟囱中冒出来,慢慢融入蓝蓝的天、绿绿的山。
“你看,首钢里有个石景山。”他指着一张照片道。照片里,透过一座座钢架、管道,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座小山,顶上还有一座古塔。“这就是石景山。”单霁翔委员介绍说,其实,首钢园区内文物古迹众多,与近现代工业遗产交相辉映,构成一个十分完整的人与自然、历史与现代的文化景观,这也是从大工业时代走向信息化时代非常难得的景观。“无论从工业遗产规模,还是它所具有的突出的普遍价值,首钢工业遗产都可以与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著名工业遗产——德国弗尔克林根钢铁厂等相媲美。”单霁翔委员如是说。
他清楚地知道,由于我国进入工业时代的时间不长,不少人认为工业场所只是生产加工和劳动就业的地方,难以想象它们应作为文化遗产而列入保护之列。更有一些城市决策者认为被废弃或即将停产的工业场所代表着过时和落后,是城市以及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包袱和障碍,要将它们彻底拆除清理,代之以新的开发项目。
“但是,”他话锋一转,“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对工业遗存拆除与保护、遗弃与利用之间的碰撞越来越激烈。许多城市由于对自身文化特色的忽视和放弃,造成城市形态、城市面貌和城市文化的趋同化。而首钢工业遗产的认定与保护,不仅有助于提升北京城市文化品位,而且对于全国各地维护城市特色风貌、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面孔、保持生机勃勃的文化活力,具有示范意义”。
他突然问:看着记者一头雾水,他满脸认真:“如首钢旧址不妥善加以保护,再过三五十年,人们可能再也看不到这样壮美的工业文化景观。由于生产方式的完全变化,今后的孩子们可能再也不知道什么叫‘烟囱’了。”
单霁翔委员对首钢集团领导给予了很高评价。他说,首钢领导首先关注的不是停产后工业用地的现实经济价值,没有计划将厂区用地切割拍卖;没有通过房地产开发,尽快实现回收资金;没有定位于建设住宅,解决现实问题。而是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对于首钢未来进行战略定位,努力实现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至今仍然在不断探索。”他坦言,如果在转产过程中得到妥善保护和发展,首钢有望成为世界上保护工业遗产的世界级典范。
说到首钢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具体方式,他认为,对于首钢厂区内不同地段的文化遗存,可以采取不同的保护与利用方式。比如,首钢厂区北部的文物古迹,应进行整体保护,并对社会有序开放;首钢厂区中部的早期工业遗产,是体现首钢工业遗产价值的核心区域,应该对工业遗产本体和环境进行整体保护与展示,成为独具特色的工业遗产公园;对于首钢厂区南部现代工业厂房建筑,可以进行合理的内部改造,建成中国工业博物馆,填补我国博物馆体系空白;一些高大厂房也可以利用为其他类型的博物馆、美术馆、创意产业园区等文化设施,吸引各类文化机构入驻,并有利于解决职工就业。
单霁翔委员拍摄的这组照片,反映了曾经壮美的工业文化景观,留下的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记忆。今天,产业发展的变迁更凸显出其作为特殊文化遗产的价值。(本报记者 李 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