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养的两匹马都丢了,请周希胜过来帮忙找找。”“周希胜正在处理一个案子,如果情况紧急,可以派其他民警过去。”“我还是等他来吧!”这是河北沧州渤海新区公安分局110指挥中心的一段电话记录。
“这两年,我们110指挥中心经常接到这样的报警电话。”110指挥中心副主任刘杰说,“据我所知,这种‘点将’式的报警方式在全国都很少见,称作‘周希胜现象’一点都不为过。”
周希胜何以在当地群众中拥有如此高的声誉?日前,记者赶赴沧州,与周希胜及当地群众进行了近距离接触。
爱心予民:“救助流浪者也是保平安”
16年前,23岁的周希胜第一次穿上警服。看着身着崭新警服喜不自禁的儿子,父亲嘱咐了一句话:“千万别忘了,你是咱庄户人的儿子,一定要像孝敬父母一样对待当地群众!”
父亲的叮嘱,成为周希胜的座右铭。
今年2月8日,雪后的沧州异常寒冷。周希胜接到报警称,街上一位流浪的老太太快冻僵了。周希胜带人赶过去,把躺在地上的老人抱起来送到医院。输完液,医生说没有危险了,周希胜又带着老人去洗澡,可连跑了几家澡堂,多给钱也没人愿意给老人洗。周希胜说:“咱们给洗吧,就当她是咱们的奶奶。”因为多方寻找老人的家未果,周希胜又与民政部门联系,把她安置在福利院。
从警15年来,帮助了多少流浪人员,周希胜已记不清了。同事说,只要在大街上遇到流浪人员,周希胜就会收留,给他们洗澡,换上干净衣服。仅2009年,周希胜就带领队员为9名外来流浪智障人员找到了家人。
“救助流浪者也是保平安。社会流浪人员往往是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尽可能救助他们,就是在履行警察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责。”周希胜总是这样回答。
责任系民:“警察的天职就是为民服务”
在下岗女工陈长霞的眼里,周希胜就是上苍派来的贵人。
认识陈长霞很偶然。周希胜在为一个被盗案走访群众时,看见案发现场西侧人家的床上躺着一个十来岁的女孩,脸色惨白,骨瘦如柴,还戴着尿不湿。经了解,周希胜得知这是个单亲家庭,39岁的女主人陈长霞是下岗工人,靠低保费抚养一双儿女。13岁的女儿倩倩从小患脑瘫,生活不能自理。
“警察的天职就是为民服务。为什么咱中国在‘警察’前面加上‘人民’?就是因为我们是人民的警察。在警察面前,人民最大,人民的利益最高。”周希胜很快自费为小倩倩买了一部轮椅,小倩倩终于可以出门晒太阳了……
警察的职责有边界,但为民服务不能有止境;把人民的冷暖疾苦记在心间,把人民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把群众的安危当做自己的安危。周希胜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据渤海新区公安分局政委穆存福介绍,多年来,周希胜常年帮扶二十几户贫困家庭,资助2名面临辍学的贫困学生,并帮助9个贫困家庭办理了低保,帮助21名贫困人员找到了工作,帮扶群众的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累计达3万余元。
敬业安民:“群众的心里都有一杆秤”
2009年底的一个深夜,渤海新区胡庄子村牛大娘家发生火灾,周希胜和同事接警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时,房子已被烧得随时可能塌架。周希胜戴上头盔,披上一床浇过水的棉被,先后帮牛大娘抢出电视机、部分现金和存折等物品。就在周希胜第3次跑出火海的一刹那,房顶烧塌了。
“其实人与人之间,只要常在心里换个个儿,把自己当对方,就知道事情该怎么办,人该怎么做,警察该怎么当了。”事后,面对媒体的采访,周希胜平淡地说。
正是靠着将心比心、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近5年来,周希胜出警4251次,调解各类纠纷1346起,接受群众求助625件,并创造了零投诉的奇迹。
去年,当地一个建设项目受到胡庄子村民的阻挠。参与者中正好有牛大娘,周希胜奉命前去调解时,靠着老人一句“咱们都要听好人的话”的号召,事情得到了圆满解决。
正是这种深情厚谊,使周希胜与群众打交道得心应手。仅在去年新区建设中,周希胜就带领队员出警17次,每次都将矛盾成功化解。“群众的心里都有一杆秤。如果像对待父母一样给百姓办事,百姓哪能不买你的账?”记者采访时,周希胜自信地说。(本报记者 耿建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