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3月01日 星期二

    爱兵爱民模范和杀敌英雄——

    王克勤

    《 光明日报 》( 2011年03月01日   04 版)

        据新华社北京2月28日电 全军著名的爱兵爱民模范和杀敌英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第18旅排长英勇牺牲的消息传到野战军总部后,刘伯承司令员激动地说:“蒋介石一个旅也换不来我一个王克勤!”随即他与政治委员邓小平联名给王克勤所在部队发去唁电,称赞王克勤是“战斗与训练、技术与勇敢结合的,为我全军所学习的新的进步的范例。”

        王克勤,1920年生于安徽阜阳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9年7月被国民党军队抓壮丁。1945年10月,在邯郸战役中被解放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46年9月提升为班长,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王克勤在党和人民军队的培养下,迅速成长为具有高度政治觉悟、英勇善战的优秀战士。从1946年6月解放战争开始到牺牲前短短1年的时间里,他毙伤敌232人,俘敌14人,缴获步枪8支,曾9次立功,被评为“一级杀敌英雄”、“模范共产党员”。当班长后,王克勤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善于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每当班里补充了新战士,他总是现身说法,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启发新战士的无产阶级觉悟。他用“在家靠父母,革命靠互助”的格言,教育大家搞好团结,并组织起两个互助小组,开展思想、技术、生活三大互助活动,对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起到很大作用。 

        1946年10月6日,在山东巨野县徐庄阻击战中,王克勤带领全班发挥战斗互助作用,与国民党军激战一天,打退敌人数次进攻,歼灭大量敌人,全班无一伤亡,圆满完成任务。战后,全班荣立集体一等功,3人被评为战斗英雄,王克勤被提升为排长。当时,在部队成分发生很大变化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战斗力是全军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王克勤的“三大互助活动”及其在实战中彰显出来的巨大威力,受到野战军首长的高度重视。11月以后,晋冀鲁豫野战军普遍开展了以“三大互助”为主要内容的“王克勤运动”。各部队根据王克勤班的经验,普遍建立了互助组。通常每班分成3个组,每组3至4人。这就使团结互助有了固定的组织形式,迅速持久地开展起来,使部队战斗力大为增强。12月10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称赞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创造了新的光荣的范例”,号召全军部队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王克勤的“三大互助”带兵经验迅速在全军推广,对人民军队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947年6月30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强渡黄河,发起鲁西南战役,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7月10日19时,第6纵队打响了进攻定陶城的战斗。经过6个小时的激烈战斗,于11日夜1时全歼守敌,创造了以1个纵队在攻坚作战中歼敌1个旅的新纪录。在这次战斗中,王克勤率领全排奋勇登城,身负重伤后仍坚持指挥战斗,因流血过多,英勇牺牲,年仅27岁。为了纪念王克勤,晋冀鲁豫军区决定,将王克勤所在的排命名为“王克勤排”。中共定陶县委、县政府决定将县城北门命名为“克勤门”。

    链 接

        ■南京军区“爱兵模范”王克勤生前所在连

        该连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著名爱兵模范王克勤生前所在连。该连每次集合点名,总是第一个喊响王克勤的名字,然后全连齐声答“到”,表示王克勤永远活在他们的行列中。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这个连始终保持和发扬人民军队尊干爱兵的光荣传统,官兵关系亲密融洽,连队建设稳步发展,1990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尊干爱兵模范连”荣誉称号。

        ■光荣的象征——“王克勤排”锦旗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全国解放战争馆里,陈列着一面精美的锦旗,上书“赠给‘王克勤排’全体同志,保持光荣称号,让王克勤在我们的队伍中永远活着。川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制”。锦旗长2.6米,宽1米,用红色锦缎制成,右面镶有彩锦制作的王克勤头像。这面锦旗,是对人民解放军著名杀敌英雄和人民功臣王克勤的表彰,也是“王克勤排”的光荣。王克勤牺牲后,他所在的排被授予“王克勤排”称号。

        (本报记者 王海磬整理)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