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淮南2月25日电(记者 李陈续)春节前后,安徽淮南市潘集区李圩安居新村居民朱玉美,在自己110平方米、家具电器俱全的新家里接待了一拨又一拨客人,不仅有自家亲戚,还有下基层的记者、来参观的干部。
“我们现在生活赶上了城里人。”朱玉美不只一次向客人表达自己的感慨。从采煤沉陷区搬进城里,除了继续耕种尚未沉陷的田地,朱玉美的丈夫还做起了小生意,全家生活状态真正实现了安居乐业。
在朱玉美所在的潘集区,目前已新建住房135万平方米,安置沉陷区群众5万多人;而在整个淮南,已搬迁28.7万人。淮南市市长曹勇告诉记者,通过安居乐业与治理发展并重的综合治理,沉陷区群众开始过上了自己的幸福生活。
工业化煤炭开采历史超过百年的淮南,是全国首个建成投产的亿吨煤基地,持续开采在矿区地下形成了大面积采空区。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沉陷区面积达13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16万亩,目前仍以每年约2万亩的速度沉陷。
“老房子墙壁上布满了裂缝,裂缝能看到外面的亮光。一到刮风下雨,整夜不敢睡觉。”谢家集区矿北村村民顾道荣已搬进范圩小区新居一年多,回忆起过去还是心有余悸。由于长期计划经济造成制度性束缚和重生产轻生活的理念,过去煤炭开采的成本中一直没有“列支”沉陷区群众安居乐业的项目,沉陷区治理成为资源型城市的老大难。
必须用科学发展、民生至上理念解决沉陷区群众生活和生产问题——淮南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推进市矿统筹,完善落实综合治理机制,通过切实改善沉陷区群众生活生产状况,统筹做好搬迁安置、生态修复工作,打造“集中式搬迁、发展式安置、开发式治理”的沉陷区治理“淮南模式”。
淮南市通过先搬后采、未塌先搬,规划建立沉陷区搬迁居民安置点57个,把未来10年沉陷区内群众进行集中搬迁安置。市辖凤台县规划建设了24平方公里的凤凰湖新区,内设文教体卫、工业、创业集聚、物流商贸、居住休闲、生态和沉陷安置等功能区,占地面积2.8平方公里的安置区首期工程安置4000户居民入住。
“安居只是基本保障,综合治理的关键是解决群众乐业问题。”分管沉陷区治理工作的市委常委、副市长王诚说,淮南市坚持在安置点附近建创业园和工业园区,与采煤企业建立用工长效机制,实现企业培训、政府补贴、劳务派遣、择地就业,来推进发展式安置。三年投入6000万元的沉陷区农民培训就业援助行动,仅去年就培训失地农民11827余人,村庄搬迁农民就业率达80%。
淮南还鼓励社会资本进行生产式治理促进发展式安置。民营企业“鑫森商贸”投入2500多万元,对沉陷区进行回填修复,建成年加工废旧物资20万吨的皖西北最大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同时发展仓储物流,吸引国内60多家大型商家设立仓储,年物流总额超过100亿元,直接为附近沉陷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2000多个。
果蔬区大棚里是水灵灵红艳艳的草莓,休闲区里栈桥、凉亭、果树展现在眼前……走进潘集泥河镇后湖生态发展农业合作社,没人能想到这里是沉陷区。在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下,后湖村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由合作社负责经营治理,农户以塌陷土地入股,通过土地整理,昔日荒芜“水泽”,成为阡陌交错、充满生机的田园。现在村民除领取原有土地的青苗补偿和粮补外,每亩沉陷土地还可领取补偿1000多元。
“科学发展、民生至上理念,实现了群众的安居乐业,改善了沉陷区的生态环境。”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胡东辉说,沉陷区综合治理已经步入“生活城市化,生产多元化,生态资源化”良性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