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23日 星期三

    关注高校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冷静三问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23日 06版)

        周末一过,北京学生邵晓楠的生活旋即回归固有轨道,高考尚余三个月,他平稳地保持着自己的学习节奏。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两场声势浩大的“大考”让他初尝“大战”滋味,也让他见识了从未见识的考题。“是一次好机会,也是难得的练兵”,邵晓楠平静地回述两场考试的得失,如同每一个高三学生习以为常的一次次考试。尽管,这次的考试早已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吸引了众人议论纷纷。

        被“清华系”、“北大系”接连展开的自主招生联考搅动着,这个周末的确热闹非凡。高校联盟首度亮相,联考优劣如何理性评判?考场内外,热情高涨的家长、考生又有何期待?喧嚣过后,这个重要的“第一次”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思考的空间。

        自主招生,是否真成了全民赶考?

        几场联考下来,一个“累”字是许多参与者的突出感受。这几天,“车轮大战”、“疲于奔波”的字眼也不时见诸报端,从复旦“千分考”,到“清华系”、“北大系”联考,再至本周末“卓越系”的笔试,穿梭、奔忙在不同考场,成了许多考生二月里共同的行动“轨迹”。

        “不放过一个机会”,很多考生抱定这样的信念“场场都考”。一些重点中学学生的家长说,孩子班上除了铁定保送和出国的同学外,其余的都在参加自主招生考试,场场都考的绝非少数。

        邵晓楠参加了“清华系”、“北大系”的两场考试,在他看来,这的确是不容错过的机会,容不得犹豫。“考试总不轻松嘛,好在都安排在新学期之初,又无需刻意准备,所以倒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负担。”但密集的考试,还是让家长有点儿心疼,“高三本来学习压力就大,这样的车轮大战,孩子太累了。”当然,家长心里很明白,“虽然要忙着赶场,但毕竟考进名校的机会增加了,无形中平摊了高考风险。”

        “为了不到1%的机会,付出100%的努力。”与考生、家长高涨的热情相比,一位知名中学的老师表达了冷静的忧虑:“自主招生一定要理性选择,”“是不是人人都适合参加自主招生?占尽所有机会,是不是也会丢失了一些机会?这时候,更需要家长、学生按照自己的特点和志向,树立明确的目标,做出理智而恰当的选择,而不是盲从。”

        自主招生,能否和应试教育有所区别?

        两场特殊的考试,让邵晓楠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风格”,他为此而兴奋。“‘清华系’的考题有点难,‘北大系’相对基础,但它们都透露出同样的导向,就是十分注重学生思考的能力。”“这需要平时多读书,多积累呀”,邵晓楠由衷感叹。

        但让他有点不满的是,“自主招生怎么还是带有浓重的应试倾向?”邵晓楠说,“高中教育已经被高考指挥棒引导出了很多问题,自主招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不同的路径,也为有特长的同学创造了展示自己、实现梦想的机会,真的很好。不过,现在自主招生还是要与高考挂钩,奇才、怪才能有多少被筛进来?公平与效率好像还是难以平衡。”

        邵晓楠对高中教育的感触恰恰是不少家长的忧虑,一位细心的家长分析道,复旦“千分考”、“清华系”和“北大系”联考的题型和内容都很丰富,“千分考”涉及高中三年10门课程,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生物、地理、历史、政治、计算机等;“清华系”、“北大系”的题目也涉及7、8门课程。令家长心焦的是,大学对“通识”的看重和中学的“分科教学”互为矛盾,“孩子从高二起就分科,进了物理班,历史、政治等课程都不涉及,学校每天的课程就是围绕语文、数学、英语,还有物理,可是大学里的自主招生导向又极其看重各科知识,并且考得很细。中学和大学似乎互为对着干,苦的是考生。马拉松式的漫长笔试,也未能完全摆脱‘应试’的窠臼”。

        自主招生,可否常态化举行?

        走出考场,几乎每个考生都会大呼“考题太活了”,“准备的基本都没考,考的都是没准备过的”,“没法准备”,“不知道准备什么”,这样的感叹恰中考试者的意图。复旦大学校长助理、招办主任丁光宏就表示,“千分考”的内容不用准备,也无法准备。中学、家长和学生都不宜再采用应试教育思维习惯来应对“千分考”。复旦水平测试也不设题库。“自主选拔录取改革旨在引导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学生与其参加‘应试班’机械操练,不如尽早开阔视野,注重积累,全面发展自己。”

        但这些还是没能阻止各类自主招生培训班的渐次涌现,从面试进而笔试,培训班的培训越来越专业、及时。尽管上过“班”的学生都认为他们需要长期的积累,但有针对性、个性化,甚至是一对一的指导需求,还是让培训机构对这一市场的未来充满信心。北京一知名培训机构的项目负责人就表示,将配备最优秀的教师资源,把这一块做成精品。

        “避免自主招生考试变成新的应试大战,催生新的‘应试产业’”,有专家为此大声疾呼。一些考生和家长则有点担忧,“尽管自主招生的考题都很灵活,但总觉得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而且是难度更高的‘题海战术’,表面上没有负担,是减负,但事实上特别是心理上,又好像增了点儿负。”

        历经考试的洗礼,很多学生倒表现得很淡定,“从高二开始,老师给我们训话,‘到了高三你们就会变成烤肉串,不是在这个学校的架子上烤,就是在那个学校的架子上烤,要不就是到高考的架子上烤’。我们早就做好心理准备了”。但有些家长还是强烈建议,高校自主招生能否借鉴西方经验,常态化举行。也就是说,学生可在一段时间内多次参加考试,成绩择优,而不是让一次考试牵扯太多精力,轻松上阵更能考验平日的累积。

        (本报北京2月22日电 本报记者 丰捷)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