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大学而精彩,军营因我而骄傲。”这是两年前第二炮兵某基地新兵连门口的一幅标语。
随着2008年国家征兵对象主体的调整和一系列惠及大学生士兵政策的出台,部队持续迎来大学生入伍高峰期。近来,记者走访了第二炮兵、空军、海军的一些部队,带着大学生士兵如何在部队成长成才及其给部队管理、训练和创新发展带来哪些变化等问题,进行了采访。
以良好心态面对一切
“我总感觉自己是舞台上的主角,始终被一种‘被需要’的感觉包围。”
如今已是二炮指挥学院学员、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的蒋赛说。2009年3月,新兵一下连,蒋赛就凭过硬的文化基础,被安排担任专业技术较强的5号操作号手。从背专业理论到导弹操作规程串讲,从跑电路图到实装操作,不到两个月,他就在专业考核中冲在全旅同年兵的排头。最后,他不仅成为导弹专业关键操作号手,而且还被连队确定为实弹发射的替补号手。
与蒋赛相比,湖南司法警官学院在读大学生汤赞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加入二炮会成为一名炊事兵。但如今他学会了面对。记者见到汤赞时,他正在灶台前忙得满头是汗,他说,这就是自己的舞台,看起来虽小,但把饭菜做好了,让新兵吃出战斗力,就成了大舞台。
在大学生士兵中类似汤赞这样的并不是个别现象,入伍前,他们对军营的了解,大多数是从电视或电影中得来的,而现实中的军营生活却是具体的。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某新型导弹旅担任重要专业技术岗位和副班长的26名大学生士兵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他们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一切,他们说:“摆正心态,舞台就在脚下;坚持走下去,舞台就会越来越宽广。”
“学历高并不代表能力强”
新年伊始,一场“红蓝”实兵对抗演练在空军某师进行。空中,战鹰呼啸苍穹,决胜千里;地面,年轻的大学生士兵勇搭天梯,助飞蓝天。蒋才新就是这些大学生士兵中的一员。仅一年时间,他就从一个习文弄墨的“文秀才”,变为放飞战鹰的“武状元”。
一年前,新训结束后,蒋才新被分配到师机务一中队任机械员。刚开始,看似简单的机务保障工作,却难住了他:不是把螺丝拧坏,就是把电缆插头接错。与那些学历低的老机械员相比,他自愧不如,一度自暴自弃。
“学历高并不代表能力强”,在师领导的教育帮助下,蒋才新深刻认识到:“自己只有把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在使命任务中锤炼,才能适应部队发展。”他放下高学历的包袱,狠下功夫,从机务维护安全常识学起,从最基本的保险维护练起,手被保险丝扎得流血,也咬牙坚持。一番努力之后,蒋才新在机务大队组织的新兵业务理论考试中名列第一,业务技能大幅度提高。当年,他就参与了师组织的重大任务。
“让特长闪光”
“大家好!我叫于雅素,是去年入伍的大学生士兵。”
沈阳空军某师新兵连教室内,一个留着齐耳短发、干净利落的小姑娘,微笑着作自我介绍:“我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现在师医院工作,回顾自己一年来的军旅经历,最想送给大家的一句话就是:‘让特长在部队闪光’。只有放低自己的姿态,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一堂课层层“剥笋”,娓娓道来,主讲人旁征博引,举止大方又不失幽默风趣,不时引来官兵的阵阵掌声。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只有一年兵龄的于雅素,已是有10个月“教龄”的兼职政治小教员了。
作为一名历史专业的学生,于雅素凭着自己的专业功底,积极为连队开展政治教育建言献策,下连刚“满月”就毛遂自荐,以《我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政治教育课“一炮走红”。此后,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于雅素经常到图书室查资料,选择课件题材,适当借鉴演讲、评书、相声等形式,从军网下载老电影、红歌等视频音频,组织官兵自拍DV,为官兵奉献全新的政治教育课,本人也由此成为“列兵登上大讲台”的典范。
本报记者 陈劲松 本报通讯员 余文武 田旭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