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22日 星期二

    北京:新学期有新变化

    《 光明日报 》( 2011年02月22日   05 版)
    北京第十一中学分校学生在体验电子触摸白板。本报通讯员 刘丽景摄

        又到开学时。

        今天,北京市中小学正式开学。

        共同的开学典礼

        “今天的开学典礼真是不一样。”北京东四七条小学五年级学生胡俊莹来到了史家小学,和这里的同学们共同迎接新学期的到来。这也是北京东城区“学区化管理”联盟试点后,两校首次联合举办的开学典礼。

        对于史家小学,胡俊莹和他的同学们并不陌生,两所学校的同学曾一起踢足球、打篮球、玩乒乓球,在课程资源中心(史家小学基地)一起上课。

        孩子们还被告知,今年4月,两校将一起组织运动会,6月将一起组织公益性活动。

        “我们是在‘移动’中走向‘联通’。”北京史家小学校长王欢风趣地告诉记者。从今天起,她的另一个身份就是东四七条的校长。这意味着,两校的全面深度联盟又向前跨出实质性的一步。

        东四七条小学是一所以打工子弟学生为主的学校。王欢校长表示,我们要尊重孩子们的成长环境,并将提供给他们最优质的教育环境条件。

        记者获悉,从上学期开始,在两校的一年级新生中实行“大年级组制”,享受同等的教学待遇,实现课表套排、教师混编、任课老师统筹安排、课程一体化,并共享设施完备的实验室。到目前,史家小学共有18名市区级骨干教师与东四七条小学19名教师结成师徒,面向全体教师开展联合教学研究。

        终于回到学校了

        回到经过抗震加固后的学校,北京第十一中学分校学生王冲抑制不住激动,“我一定努力学习。”

        从去年7月开始,学校“校安工程”施工,对教学楼、住宿楼5千多平方米进行抗震加固。老师、同学们就在校外周转。

        一个学期的抗震加固工程后,再回到学校,师生们看到的是一所崭新、现代、充满文化气息的学校。学校对新的教学、住宿环境进行了精心布置,如标识牌、楼梯的英语单词、外墙的文化展示、学生科技活动室、实验室……

        教室里最明显的变化则是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在传统黑板旁边,都增加一块电子触摸式白板,这让学生们感到新鲜、好奇。

        据悉,在3月份北京市东城区还将有12所学校的学生回到加固后的原校址上课。另外,将有23所学校的52栋教学楼及办公楼计划在2010年5月完工交付使用,2011年东城区教育系统抗震加固将涉及到30所学校的40栋教学及办公用楼。 

        “绿色出行”成为第一课

        新学期的第一课,是语文,还是数学?北京市体育馆路小学的答案有些特别——它是一堂“绿色出行”课。

        开学典礼上,六一班学生田佩航、王皓静和同学们一起展示了自制的“绿色出行文明卡”,上面标注“上、下学至少步行50米”、“每周减少乘私家车上、下学次数”等文明承诺。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发出绿色出行文明倡议:每天上、下学或与家人外出时尽可能乘坐公交车出行或步行,少乘坐或不乘坐私家车;积极参与绿色出行、文明出行活动并向家长、亲属、邻里、朋友宣传文明健康的出行方式。

        在新学期里,学校将开展一系列“绿色出行”活动,学校将在体育馆路公交车站设立“红领巾绿色出行文明宣传岗”;在每月排队日的时候,设立步行监督岗,学生和老师共做“监督员”,督促师生步行出行。

        体育馆路小学校长黄建荣表示,要把“绿色出行”融入日常教学。让“绿色出行”成为学生的习惯。

        环保科研并行

        开学第一天,北京市东四九条小学的“金色环保行动”、“蓝色气象站”也启动了。记者看到,“金色环保行动”由风电示范站、太阳能示范站和集雨樽三个项目组成。王远平老师介绍,铺设在教学楼顶上的4块、共计120平方米的太阳能板和架设在操场上的两个风力发电车。在晴朗天气时,预计每天能够发电8千瓦。尽管发电量有限,但学校希望通过实际应用环保能源,教育学生真正做到节能、低碳。

        今天,四一班的韩肇安试着当了一回小气象员。王勃老师告诉记者,新学期里,每个班级的学生都将轮流担任小气象员,利用“蓝色气象站”的测量仪器观测温度,并即时发布在学校的电子屏上。学校还将根据这些环保项目的应用,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科技实验研究。

        当天,学校还同时启动以科普类书籍为主的“竹香书院”。书院打破学校传统借阅室的模式,以开放的形式,由学生任意取阅。目前,书院准备了上千册图书,供学生们在开学后阅读。

        (本报北京2月21日电  本报记者 靳晓燕 通讯员 周 良 刘丽景 吕 晓)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