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对话亚裔虎妈、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蔡美儿。蔡美儿谈到美国一家纸媒将标题做成了“为什么中国妈妈比美国妈妈更优秀”以及《时代》又发文分析称美国父母是不是该思考自己是个“失败者”时说,“这不是我的初衷,媒体的有些报道是断章取义,让大家误读了我的教育观。最近我一直在澄清:我是一位华裔妈妈,用我所受的中国式教育管教了两个孩子,并记录了这个育儿经历,仅此而已。其中所使用的一些词语,看上去有些严厉,其实我是想幽默地表达这个育儿的过程。”
蔡美儿的这番话,值得关注“虎妈”者细细思量:这就是一个家庭的家庭教育个案,不能变为一个概念,贴上一个标签——此前很多舆论的讨论和分析,都有一个暗含的前提,就是将蔡美儿的家教“概念化”。美国媒体将其称为“中国式妈妈”,国内舆论则说其代表不了“中国妈妈”。
教育是复杂性活动,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很难有一个共同的模式,所以才有因材施教一说。
也许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她的家庭教育,不是“中式”和“西式”所谓的对立,而是融合。她说,“西式教育过于强调‘创意’,排斥纪律、刻苦钻研等旨在培养毅力的东西,中国教育却过于强调后者而忽视前者。现实中,双方都把这个关系摆成了‘要么/或’的关系,其实,这是一个‘既/和’的关系,两种教育方式应达到一个理想的平衡状态,孩子才会长成我们期待的那样。”这不正是很多“讨论”得到的建议吗?
按照她的这种教育理念,我国家庭该不该给孩子选择空间的问题,也得到很好的平衡。她说,孩子年幼时,不了解社会,也不可能会有明智、成熟的选择,需要家长为其做出正确的“选择”,家长要负起这个责任,督促孩子去实现这个“选择”。随着孩子逐渐成熟,有了自己做出选择的能力,家长就应该放手给孩子。毫无疑问,她的家教不但回答了该不该的问题,而且有她的具体办法。
在这一过程中,她也在不断对自己的家教方式进行调整。她说,“有一次我们到俄罗斯旅行。在一家咖啡馆内,我让露露尝一粒鱼子酱,她不同意。面对我的坚持,她发疯似的说我令人恐怖,要她做的这一切实际上是为我自己!她讨厌小提琴,憎恨这个家,并抓起玻璃杯砸碎在地上,发誓称如果我不放过她,她就要砸掉所有的杯子!”“我最终想清楚,当她已经长大时,我应该把一些选择权还给她,让她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这样的事情以后还有很多次,比如说,我同意露露辞去首席小提琴手的职务,改打自己喜欢的网球。”这是我们在之前的报道中所看不到的,而这还原了其家庭教育过程。每一个父母,都在学习怎样做父母,其家庭教育,也在探索、变化。当对孩子采取某种方式不合适之后,作为父母,应该思考自己的家教方式哪里出了问题,然后进行积极的调整,采取适合孩子的办法。
需要注意的是,蔡美儿坦承自己的家教方式,是受到父母对她的教育的影响。她说,“我父母对我很严格。8年级时我历史考了第二名,颁奖仪式结束后,父亲说‘千万不要再让我像这样丢脸了’。在家里说中国话时不小心夹杂了一个英语单词,就要被狠狠打手板。”可想而知,这样的家教,会对她产生深刻的印记,因此,理解其家教方式,必须分析其成长背景。
总之,教育方式方法的学习借鉴,大到一国,小到一个家庭,其基本的原则,其实一致,就是必须分析相应的社会环境、针对具体的教育对象,采取灵活多元的方式,不能简单地拷贝,不能套用单一的模式,不是做非此即彼的选择。否则,就可能产生严重的误读,也会使学习借鉴变异。
(作者单位:21世纪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