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21日 星期一

    身边的感动

    “山村警察”王江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21日 04版)

        在平凡岗位上,他无私奉献了自己一生;在大山里,他的警徽永远闪耀着光芒。他就是黑龙江佳木斯四丰派出所松木河警务区民警王江。2010年1月7日18时41分,这位一生奉献、鞠躬尽瘁的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模、全国十大法治人物、全国第三届我最喜爱的十大人民警察,因积劳成疾久患重病,经多方抢救无效逝世,终年55岁。

        王江是英雄苏宁的战友,当时苏宁是连长,王江是副指导员。在王江心里,他一直以苏宁为榜样,把战友的高尚风格与精神传承下去。1986年,王江从部队转业到公安局,成为了一名普通的公安民警。1994年,王江调到桦川县松木河乡派出所,后松木河乡划归佳木斯市郊区管理,单位离家100多公里,自己调回原单位还是把家搬到松木河,王江毅然选择了后者。从那时起,王江当起了“山里人”,把自己的人生坐标定格为“山村警察”。而且,自松木河乡和四丰乡合署办公后,乡里干部都撤回市里,方圆百里只剩下王江唯一一名人民警察。有人说,王江是中国最大的“片警”,王江的家是中国最小的“110”。王江把自家的电话号码写在“有事找王江”的告示牌上,安放到辖区内村屯最显眼的地方。农村晚上黑,王江在自家门口安装一盏小红灯,每晚都亮着,便于及时报警。

        王江的辖区内有不到600户人家,但多分布在山沟里。村屯离松木河最近的有七八里,最远的几十里,经年累月,王江骑着自行车上山下屯,考虑到农民白天干活,常常早上3时走,晚上很晚才回家。于是,王江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地头、村头、炕头,群众在哪,王江就去哪。农忙时,在田间地头了解情况,阴天下雨,王江坐上农民的炕头,与百姓聊家常,了解每家每户的情况,秋收打粮时,奔向场院村头,帮着农民打场收粮,了解村民收入情况。王江通过与村民的零距离接触,把村里的人和村里的事等真实信息,在最短时间内掌握。近几年,王江组织各村屯巡逻防范,组织村民建立了10户联防自治组织,几个村屯、农场,没有发生一起盗粮、抢粮、烧粮的案件。

        2006年农历大年初四凌晨,一阵电话铃把王江惊醒,团结村村民李某在电话里哭诉,曾经和她同居过的外地人张某窜到她家行凶,杀死了她的父母,现在凶手正在向桦川县逃窜。王江问清张某的体貌特征后,迅速向派出所报告情况。派出所离村里60多里,增援民警要一个小时才能赶到,等待援兵将失去抓捕的最佳时机。王江穿上外衣,抓起手电筒就往外走,老伴看到50多岁的王江要只身抓捕凶犯,赶紧给村书记打电话,到村口支援。王江在村口将凶手堵个正着,在雪地里搏斗了20来分钟,村书记付云赶到现场,两人将歹徒生擒。

        松木河的大事小事,与案子无关的事也找王江。松木河到市区每天只通一趟车,来回要一天。当地的群众办理孩子出生落户、结婚迁户等事宜很不方便。王江主动承担起代办任务。每次往返市里都自己拿路费。2001年秋天,有人捎信给王江,鲍家沟老鲍家丢了只鸭子,怀疑是邻居葛家偷的,两家正为这事闹矛盾。王江一听,顾不得正在下大雨,急忙奔向鲍家沟,本村村民李金发看见王江脸色不好,身体很不舒服,就陪他一道往鲍家沟走。王江说,一只鸭子虽是小事,万一引发什么后果,就是大事。走了4个多小时到达时,发生矛盾的两家正要父子齐上阵,如果晚到一会儿,可能发生流血事件。经过王江细心调解,两家人和好如初。双方都说,是王江救了他们两家人。

        在松木河老百姓的心中,王江就是共产党、就是政府、就是老百姓的贴心人。一次,佳木斯市公安局领导到松木河看望王江,一下子闻讯来了许多村民,他们主动要把对王江的感激之情向上级领导说说。考虑到王江在山区工作多年,还身患重病,组织上准备把他调到城里,当领导把要给王江换换岗位的想法一说出来,老百姓可不干了。“不行,我们没有王江不行,我们一天也离不了他,让他走除非再来一个像他一样的警察!”但是,随着2010年1月7日这个不幸的日子到来,王江,还是不得不离开了这片他热爱的土地和人们。如今,松木河的老百姓中流传着这样一段话:“一辆旧车,一身警装,东奔西跑,保卫一方,这人是谁,他叫王江!”

        本报记者 朱伟光 特约记者 朱伟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