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21日 星期一

    “五老”堵住网吧门 “四点半学校”引得学子来

    武汉“堵疏结合”为未成年人护航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21日 03版)

        本报武汉2月20日电(记者 夏静)2月17日,是武汉中小学新学期正式开课的第一天。下午四点半,学校放学的时间,记者一行走访了青山区的三间网吧和两所“四点半学校”,“追踪”未成年人离开校园后的去向。

        “‘五老’网吧义务监督员一大早就来过了,嘱咐我们规范经营,不要接纳未成年人上网。”攀谈中,一家网吧的管理员告诉记者。他所称的“五老”,指的是老干部、老专家、老战士、老教师、老劳模,由他们组成的“网吧义务巡查队”如今活跃于江城各个角落。他还说,这几天看到电视报纸的报道后,自己对那群执著的老人有了更多的尊重和理解。实地查访中,记者等人在几间网吧均没有发现未成年人的身影。

        孩子不去网吧,能去哪里呢?带着这个疑问,记者来到青山区119社区“四点半学校”。下午4点30分后,大大小小背着书包的孩子陆续来到这里,他们除了能够在电子阅览室“绿色上网”以外,还可以选择国际象棋、乒乓球、书法、绘画及英语等兴趣班。记者观察,短短十几分钟时间,便聚集了数十名中小学生。看到这些,记者心头的疑问也由此得到了解答。

        “五老”网吧巡查队与“四点半学校”的成立,源于武汉市青山区119社区几次“找孩子”的行动。2004年10月,居委会干部接到一位社区居民的求助,请求帮忙找回自己“失踪”的儿子;直到凌晨时分,大家才在一间网吧内发现了正在玩游戏的孩子。不久之后的2005年1月,社区10名老党员组成了全市第一支义务网吧巡逻队,专门在辖区周边的网吧内搜寻“网瘾”孩子。

        2005年冬天,队员们在严寒中展开“拉网式”搜索,在网吧中替一位爷爷找到失去联系多日的孙子,让老人感激涕零。艰苦的“猫捉老鼠”的游戏,使居委会干部和老巡查队员们有了新的思路:与其在孩子“失踪”之后再去找,不如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娱乐环境,收住他们的心。于是,武汉市第一所“四点半学校”在119社区应运而生,成为中小学生们下午四点半以后一个新的去处。

        2009年暑假,武汉市正式开启“金晖志愿者”网吧监督行动,在“五老”中招募了一批70岁以下、责任心强的监督员,让他们与网吧业主“一对一”签订“网吧监督员监督工作协议书”,并配发上岗证和工作包。截至目前,武汉市共招募“五老”网吧义务监督员3100人,湖北全省则达15000人,有效制止和劝阻未成年人达105120多人次。

        同时,武汉向全市推广“四点半学校”,在下午四点半到六点这段“真空期”免费帮助家长管理教育孩子。这些“学校”依托中小学的电子阅览室和社区的办公娱乐场所,有一技之长的社区“能人”以及大学生志愿者成了老师。在青山区,如今所有的社区都开设了“四点半学校”,数量超过百所,可容纳数千名中小学生。针对青少年的成长特点,一些“四点半学校”还设立了“未成年人悄悄话室”,建立了“未成年人关心档案”,帮助他们解除心理困惑。那些被“五老”队员们从网吧拉出来的孩子,纷纷来到“四点半学校”,没有一名重新回到网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