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2月19日电(记者温庆生、陈劲松 通讯员杨鸿)“大学生当兵”与“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创业”等,时下并列为三大“时髦词汇”。自2005年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大三学生高明到第二炮兵当士兵,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后,大学生就开始改变过去“参军一定要当干部”的观念。在国家和军队的鼓励支持下,近几年,一大批大学生报名当兵,仅2009年就有10.6万人。2010年这股势头依然不减,以北京为例,2009年大学生当兵的有200多人,到了2010年,剧增到1200多人。可以说,当兵已成为大学生热门之选。
如果说,过去大学生当兵是对军营的向往,而近两年则更为理性。
与当初高明“只是想当兵”不同,浙江宁波大红鹰学院毕业的李毅看得更深。他说:“建设信息化军队需要知识军人,大学生士兵在高技术战位上大有作为!”他放弃在动漫公司的高薪,投笔从戎。
山东潍坊科技学院的学生修钰坤报名当兵,是为人民军队在汶川等抢险救灾中的崇高行为和巨大作用所激励。他说:“非常时刻履行非常之举,很神圣、很光荣,惟有当兵才能实现这个志向。”
北京军区某通信站的孙涵医学院毕业后,2009年底报名参军。当兵的理由很简单:“锻炼自己成为有能力、思想坚强的人。”刚带领新兵训练回来的北京军区新兵营班长张晖,在大学时对进入社会有恐惧感。参军2年,就像好钢淬了火。她说:“有了当兵这段历练‘垫底’,我如今到了哪儿都有信心活得精彩。两年换得这些,我觉得值!”
地方大学生当兵得到党和国家的充分肯定。国防部部长梁光烈前不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地方大学生踊跃入伍是一件利国利民利军的大好事。”梁光烈分析,地方大学生参军有三大好处:一是有利于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二是有利于部队战斗力生成提高,三是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他进一步分析说,我军历来是个大学校、大熔炉,大学生在严格正规的军营生活中,能够更加全面地磨练意志品质,尽快成长为适应时代需要的栋梁之才。回到社会后,他们不仅是重要的国防后备力量,还能够凭借良好的综合素质,较快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更好地作贡献。
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认为,大学生入伍当兵是我国国民教育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惠及国防的必然结果。
地方大学生士兵在部队各领域各专业中已成为中坚力量,在新兵中更是起到领头雁的作用。北京军区某通信总站新兵营教导员周福明说,他带过的大学生士兵“一教就会、一点就通”,不单是在新兵中起到领头雁的作用,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能起到“领头雁”和“小先生”的作用。
社会各界对大学生当兵,也采取积极支持态度。“姑娘好好干,别让爸爸失望!”这是父亲与孙涵道别时说的话。父亲是个做木材生意的个体户,他认为毕业于医学院的女儿选择当兵,“对一辈子都有好处”。为此,他星夜从外地赶回家,积极帮女儿办好各种手续。
军委、总政敏锐地把握和引导了地方大学生当兵这一新的趋向。2006年2月,四总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军队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后入伍的优秀士兵中选拔基层干部。2008年,我军征兵政策制度作出重要调整,征兵对象主体由农村青年、城镇待业青年调整为各级各类院校应届毕业生,大学毕业生入伍数量大幅增加。2009年8月,四总部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优秀大学毕业生士兵提干工作的通知》,对有关内容作了进一步系统规范。
大学生士兵们对提“干”的态度很超脱,很多人过了提“干”年龄,就申请转士官。去年底,济南军区某集团军就有百名大学生士兵申请选取士官,继续他们的军旅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