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莫斯科时间12点55分,正在莫斯科参加“火星-500”项目的中国志愿者王跃和俄宇航员斯莫列耶夫斯基走出登陆舱,开始在“火星”表面行走。由此,中国人第一次在“火星”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2月12日,“火星”宇宙飞船完成“登陆”。按照事先计划,“火星-500”项目志愿者分组模拟登陆火星,2月14日,作为第一乘组的俄宇航员斯莫列耶夫斯基和意大利宇航员乌尔维纳穿着重量为32千克的太空服,踏上用沙子和石块模拟制作的“火星”表面,插下俄罗斯国旗、中国国旗和欧洲航天局旗帜。第二乘组的中国志愿者王跃和斯莫列耶夫斯基于18日成功模拟登陆火星。他们身穿改装的俄“海鹰”航天服,打开登陆舱气闸,在火星表面开展作业。在登陆过程中,王跃驾驶装有机械臂和摄像头的火星探测车,在火星表面采集岩石。
这是自去年6月3日正式启动的“火星-500”试验中的一个内容。尽管这只是一次地面“飞行”,但作为人类首次全面模拟的载人火星探测试验,“火星-500”仍引起全球广泛关注。近年来,人类对火星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因为相对于太阳系其他行星,火星的“先天优势”更明显。比如说金星,其表面温度高达400℃,大气压更达到90个,被称为“炼狱”,机器设备上去都会被压扁,人类很难登临。
今年28岁的中国志愿者王跃是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教官,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双硕士学位,先后参与“神七”任务航天员出舱活动训练、第二批航天员选拔技术研究工作等。经过身体和心理条件的层层选拔,并接受国内和俄罗斯的专项培训考核后,他被确定为“火星-500”模拟载人航天飞行实验乘组成员。
俄罗斯医学生物研究所负责人日前曾对俄媒体说,俄中两位志愿者18日模拟登陆火星表面,主要是为了了解中国志愿者王跃的工作情况,是对其知识与能力的一次检验。登陆火星过程中,王跃和斯莫列耶夫斯基用小铲收集“火星”表面的土壤颗粒,并放入一个特制的“胶囊”,随后再转移到一个特别容器中。稍事休息,中俄两名志愿者还借助地磁仪对“火星”表面进行研究,采集岩石和岩石所在位置的土壤样品。此次“火星行走”持续了约1小时左右。
据介绍,“火星-500”试验从飞船发射、飞向火星、火星着陆到返回地球的一系列过程需要近500天时间,这项试验将持续520天。来自中国、俄罗斯、法国和意大利的6名志愿者用约250天“飞往火星”,30天“驻留火星”,240天“返回”地球。根据安排,2月22日,斯莫列耶夫斯基和乌尔维纳还将再次模拟登陆火星。
模拟登陆试验结束之后,登陆舱将搭载3名志愿者,从“火星”表面起飞,进入“环火星”轨道航行,预计于2月24日与主舱对接。3名飞离火星的志愿者在接受3天的隔离体检后,将于2月27日打开对接舱门,与主舱的3名伙伴重逢。6名志愿者会合后,将开始240天的“返回”地球的漫长旅程。 (本报莫斯科2月18日电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杨 政)
背景新闻
据中国专家介绍,火星虽比新疆地区更干旱和寒冷,但最高温度可达到零度以上,还有少量的水,这对于人类梦想将其改造为“第二个地球”,作为外空生活的“驿站”,有着较强的现实意义。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无论火星是否能成为孕育生命的摇篮,对它的探索都将对保护地球起到积极作用。如果火星上曾经有过生命,不论是灭绝还是仍以其他形式存在,都对地球有借鉴作用。如果火星上从未有过生命,那将证明火星一定缺少了某些适合生命的独特元素,促使人们更加珍惜地球的环境和资源。因此,人类频频向火星发射探测器,主要目的是采集火星表面上的土壤、大气和岩石样本,以证明科学家关于火星有生命的设想。同时,了解火星生命可以深化人类对于太阳系和宇宙中其他星系的认识——了解星系的诞生。
火星的巨大变迁也对人类保护地球有现实的借鉴意义。人们感兴趣的是:火星是怎样从一个潮湿温暖的星球演化成今天这样一个干旱的星球?其间经历了怎样的过程?科学家们认为,研究其成因对地球防止沙漠化等很有帮助。
“火星-500”试验是由俄罗斯组织、多国参与的一个国际合作项目,重点是探索火星探测过程中“人与环境”的关系,了解未来前往火星的宇航员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为未来火星探测积累经验。在为期520天的全过程中,由于真实模拟密闭飞行状态,对人的生理、心理健康以及工作能力都会造成极大影响,可以得到许多有关人类耐受能力的准确数据。同时,试验有助于探索人类在长时间太空飞行过程中,能够用什么样的医疗手段有效监控、诊断人的健康,以及医疗救助和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