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17日 星期四

    天地一体保家国平安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打造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纪实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17日 01版)

        一架可疑的小型飞行器低空、慢速悄然逼近,目标是一处正在举行重大活动的现场。成千上万参与者的安全面临威胁。怎么办?用重武器将其击落?在高楼林立、人口密集的繁华都市,将付出的代价不可想象;让人群紧急疏散?时间、条件是否许可,如果是虚惊一场又该如何解释……

        这样的虚拟状况,曾是大型活动安保组织者的梦魇。不仅“有效”,还能“安全”处置低空慢速小目标,是世界性难题。而在广州亚运会期间全天候执勤的“天网一号”,有效破解了这一难题。这套探测拦截系统,可以实施昼夜探测,并采用微声、无烟、无焰、无光的“绿色”发射方式,在三四百米距离内对可疑目标实施高精度网式拦截。

        这项被称作“民用导弹”的安保系统,来自我国最大的导弹武器研制生产单位——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近年来,这家特大型高科技军工企业在创新驱动下,走军民融合之路获得巨大成功——2006年,其在央企年度业绩考核中还排在百位开外,而2009年已跃升至第13位;其“十一五”末的年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是“十五”末的2.6倍、4.5倍。全员人均劳动生产率由6.73万元提高到14.95万元。

        为国铸剑,新型导弹笑傲长空

        “打造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中国航天科工的雄心可见一斑。在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他们自主研制的11型新型导弹惊艳亮相——既有可垂直发射、全方位拦截来袭目标的新型中高空中远程防空导弹,也有新型中远程地地导弹、还有用于精确打击敌纵深内重要目标的新型陆基巡航导弹,部分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首要职责是铸造国家安全基石。作为军工央企,科技强军是我们的‘基业’。”在中国航天科工总经理许达哲看来,多年励精图治,中国航天科工已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导弹防御体系,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各类导弹武器系统技术开发和研制生产体系,大幅提升了核常兼备、近中远结合、多类型战斗部、精确制导的地地导弹武器系统和亚超结合、多平台、中远程、多种精确导引方式的飞航导弹武器系统研发生产能力,形成了全空域、多平台防空导弹武器系统研发生产能力。

        志在“国际一流”的中国航天科工并不满足,他们对全球上千家防务公司进行了评估。“从航天防务的经营规模来看,近几年来,我们每年大约都有三四位的提升,但与排名更高的企业相比,我们的民品比重相对偏低。”许达哲说,“发展民品,不仅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推动国防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保民平安,拓展防务安全新理念

        北京奥运会前的测试赛上,曾发生过一个小插曲:某国运动员过安检时把手机落在了物品盒里,直到十几分钟后才发觉。在接到报案后,安保人员把调取的监控资料与现场数千名观众进行图像比对,迅速查到手机下落,物归原主。实现这一“神奇”的,是中国航天科工为北京奥运量身定制的安保科技系统。

        其实,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航天科工就已经开始涉足民品领域——电冰箱、电风扇、汽车……但在这些被许达哲形容为“五花八门”的领域,中国航天科工并无优势,市场拓展很快便举步维艰。

        “我们要融入市场,但要找准自身优势。”许达哲说。沿着这样的思路,“信息技术”和“装备制造”与传统的“航天防务”同列为三大主业,向“大防务、大安全”方向拓展的理念也逐渐清晰起来。“把传统安全领域技术应用到非传统安全领域当中去,致力于把智慧贡献于百姓的安居乐业。”

        “以往谈到‘平安城市’,就是治安防控。而我们提出的新一代‘平安城市’理念,通过物联、传感、高清视频等多项新技术,将卫生、医疗、能源、资源、环境、通信等诸多领域涵盖其中。”中国航天科工经济合作部部长时旸说,“实现城市防控一体化、安全感知物联化、应急响应协同化、探测预警智能化、指挥调度网络化,为公众提供更快捷的紧急救助。”

        思路打开,满盘皆活。据测算,目前,仅城市安防产业一项,每年全球市场规模就超过1035亿美元。中国航天科工在大型赛事活动票证查验系统,警用数字单兵系统、排爆机器人,城市移动发电站、电子车牌智能管控系统、无人机等项目的开发日臻成熟。在汶川、玉树、舟曲,中国航天科工研制的雷达系统、通讯系统、应急特种车辆乃至极端条件下的生活设备都在灾害突降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内生驱动,如何让创新成为制度

        “没有创新,就没有中国航天。”许达哲说,“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中国航天取得的成就,归根结底是自主创新的成就。”

        在这里,创新是一种企业氛围。中国第一件发明专利和第一件实用新型专利都诞生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十一五”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均比“十五”增加12倍以上,有效发明专利同比增长20.4倍。2010年,专利授权672件,同比增加88.2%,其中发明专利188件,同比增加141%;千名研发人员拥有授权发明专利量达17.7件。

        在这里,创新是一项硬指标。“下属各单位安排本年度自主创新经费预算不得低于营业收入的3%。对创新的评价和经济绩效一样,直接与各单位‘一把手’的考核相联系。”中国航天科工科技与质量部部长符志民说,近三年,集团研发投入占当年营业收入的比例均超过11%。

        在这里,创新是一项制度安排。中国航天科工是国家恢复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以来获奖最多的单位,但2011年《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航天科工科技创新体系和机制创建》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二等奖,最令他们自豪。这套体系,覆盖了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千名研发人员拥有授权发明专利量、新产品销售比重等指标,更提出了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掌控度等附加评价指标。“有了它,中国航天科工清楚认识到自身在军工行业中的发展状况和能力,创新发展愈发加速。”符志民说。

        在“十二五”期间,中国航天科工为自己定下了更加高远的目标——形成全域覆盖、攻防兼备的导弹武器装备体系,具备有效应对陆、海、空、天、电多种威胁的能力,同时积极拓展非传统安全军事领域。确保实现年营业收入2200亿元,利润总额超过130亿元,经济增加值保持逐年递增,主要经济效益综合指标力争进入中央企业前列……

        “打造国际一流的航天防务公司,500强规模是一个指标,但是我们怎么着力把这个企业做强,怎么把自己的核心能力提高,怎么给国家提供适应新军事变革需求的高科技武器装备是最重要的。”许达哲说。(本报记者 邢宇皓)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