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17日 星期四

    一代宗师 风范永存

    ——宋涛教授追思会侧记

    作者: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17日 07版)

        正月初七凌晨,著名经济学家宋涛教授,在他生命里的第97个春天里,因病离世。在宋老去世后的几天里,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和宋涛教授生前的朋友和学生,都以各种方式表示了悼念。

        2月15日下午,宋涛教授追思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经济学界和各高校的学者,以及宋涛教授生前亲友、学生共计100余人,怀着悲痛的心情,共同缅怀宋涛教授光辉的一生,追思他对中国经济建设与改革,以及中国经济学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

        我国高等教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宋涛教授不仅是中国人民大学不同发展阶段的亲历者,见证了从陕北公学到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再到中国人民大学的整个历史过程。同时,他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办高等教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洪银兴说:“全国高校的政治经济学科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水平,宋老有很大贡献。在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的召集人时,有很多高校的硕士点建设都得到了宋老的支持和指导。”

        宋涛教授从教70多年,桃李满天下,培养了大批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经济学人才,当今中国一流的经济学家中许多都出自宋老门下,他因此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的宗师和泰斗。宋老始终念念不忘的,就是课堂,就是学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追忆说:“前年教师节我去探望宋老,老先生快95岁了,还说这次好了以后,要回到学校去,到课堂上去,因为他不能离开学生。他说离开了学生,就感到生命没有价值了。宋先生是终生从教的典范。没有这样一批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教育家,很难想象能够把科教兴国的大业搞好。”

        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开拓者

        宋涛教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新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建设者和经济学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宣传、普及和发展以及学科建设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付出了毕生心血。中央党校原副校长刘海藩回忆道:“宋老总是对我强调,党校的理论教育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要使我们的领导干部在党校学习以后,能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每当理论研究领域有什么不良倾向,宋老都会及时教育我们,要我们在工作中加以注意。”

        著名经济学家卫兴华教授说:“在理论研究中,他对来自各方面的理论观点,能够做到头脑清醒、科学辨别。对于正确的观点,坚决支持;而对于有质疑或认为有问题的观点,则不随波逐流、不追风。”

        宋涛教授总是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来对待经济学,而且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来发展中国的经济学,并强调中国特色。据纪宝成介绍:宋老最先倡导要借鉴西方经济学,在人民大学成立了西方经济学教研室;他倡导在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把数学引进来;他非常重视经济史、经济思想史这样一些学科,认为这样才能把经济学基础打牢,培养的人才才更有深度和厚度。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林岗教授说:“我们应该学习宋涛教授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骨气——不唯上、不跟风、不唯书,这也是作为经济学工作者应该具有的科学研究精神。”

        两袖清风的教育家

        宋涛教授一生淡泊名利,两袖清风,始终充满着老革命家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的师生们,都熟悉宋老那身多年不变的旧中山装。“有一次一起散步,他的皮夹子掉在地上,我捡起来后发现里面基本没有钱,皮夹子用线一遍一遍的缝过了。我们提出要给他重新买个皮夹子,他坚决不同意,说如果你们给我买个皮夹子,你们就不是我的学生。”洪银兴回忆起多年前的一幕,依然感慨不已。

        宋涛教授儿子下岗、女儿重病,生活并不宽裕。可是为了鼓励后学,他将十几年的稿费全部捐献出来,建立了宋涛奖学金和奖教金。在宋老从教60年之际,著名经济学家刘诗白教授曾写诗称赞宋老的高风亮节:“道德文章老,南北一宋公,风云六十载,一节贯穹通。”

        宋老走了,我们失去了一位好教师,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作为经济学界的一代宗师,他的风范永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贺耀敏的诗,或许能够代表人们对他的景仰与不舍:

        信念磐石不变,惟奋斗,无私奉公模范。

        马列服膺,宛若海洋浩瀚。

        一生屡辞显赫,爱深沉、却也璀璨。

        颂泰斗,怎忍作别竟骤散。(本报记者 张 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