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规划工作着眼于进一步巩固湖北社科大省地位,坚持以国家、省社科基金项目为龙头,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出精品、育人才、带队伍为目标,有力地推动了湖北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
创新机制,推进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召开建国以来首次全省社会科学工作大会,省委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制定《中共湖北省委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由社科大省向社科强省跨越”的奋斗目标;制定修改《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采用“以奖代补”的办法改进省社科基金项目申报与管理。相继成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实践基地等研究和实践平台,创办了《湖北省社会科学报》、《理论动态参考》、《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要报》等成果转化平台,打造了“楚天舒”、“送理论下基层”、“社科专家县市行”等社科理论宣传平台。
多出精品,服务科学发展大局。引导省内广大社科工作者深入研究事关科学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先后提出了“武汉城市圈”战略、“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战略、“沿江开放”战略、“鄂西生态文化圈战略”等,推动“两圈一带”发展战略由一个“概念”,到一个“报告”,一份“文件”,一项“规划”,最终成为省委省政府总揽全局的战略“决策”,为湖北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武汉大学资深教授陶德麟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定为纪念建党85周年重点图书和迎接党的十七大重点图书。
培养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社科研究队伍。全省现有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研究人员3万多人,形成了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具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学术团队,表彰了马克昌、章开沅、张培刚、谭崇台等首批13名“荆楚社科名家”。越来越多的学术才俊在国家社科项目的资助下脱颖而出,担当重任,300多人次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资助。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有较高理论水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学科、应用学科、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全省现有哲学社会科学类教学研究专业300余个,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所有的一级学科;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5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