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16日 星期三

    感受丽江

    作者:风信子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16日 13版)

        丽江古城的美丽,在于不同的时间段散发着不同的情韵。

        清晨,居住在深巷中的人们,迎着熹微的晨光淘米洗菜,然后清扫各自家门外的地面,最后是清洗公共的街巷路面,这一古老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在习习微风里,从小河里挑水或提水的纳西姑娘,肩挑清新翠绿的蔬菜沿街叫卖的纳西农妇,以及三三两两欢呼雀跃地上学的纳西儿童,构成了一幅独特的风情画。而后,一些居住在四方街附近的人们开始打理店铺,为一天有个好的收获精心准备。那些隐藏在街巷深处的早餐店铺,在这一时段尤为繁忙,前来用餐的人们,悠闲地品尝各式风味。偶尔,也有一些爱好摄影的游客,在晨曦中用镜头捕捉古城最美的神韵。渐渐地,光线更加明亮,古城的美清晰地展现在各色口音的游客面前。

        丽江古城独到的风貌,一大半缘于自玉龙雪山流淌下来的雪水的滋润。水是生命的源泉,而古城却处处浸润在水的生机里。东、西、中三条主河道沿街绕巷,穿墙过屋,加上其他一些分支河道,构成了古城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的水系,就像身体中的血脉。水边杨柳垂丝,柳下小桥座座,可谓是“家家流水,户户垂杨”。来到这里,任何人都会倏然感受到“东方威尼斯”的韵味。据说古城中共有345座桥,风格不一,有宽大的石拱桥,有窄小的木板桥,让游客流连忘返。因此,在纳西儿女的心中,水是玉龙雪山神灵的化身,也是养育他们的生命支柱,所以他们从不乱扔垃圾污染河道。他们爱护古城的山山水水,爱护古城及周围方圆数百里的一草一木,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

        入夜后,漫步在古城街巷,体味它的醉人的秀美。没有辉煌的霓虹灯,但林立的店铺门口,都悬挂着大小不一的红灯笼,清新甘甜的空气,微风中摇曳的灯笼,熙熙攘攘的人群,将古城夜色装扮得分外绚丽。最为神奇的是潺潺的流水之声,给我那被汽笛声、搅拌机声、电锯声等各种喧闹声响浸泡已久的耳鼓,奏响了一道滋润生命心田的旋律。三三两两的亲朋密友或恋人,在清风、水声、烛灯、彩伞、柳树搭建的氛围中,畅饮丽江啤酒、奶酪或其他饮品,神态悠闲惬意。突然,河面上一串串纸船载着红红的烛灯顺流而下,人们的目光也被牵引着飘向远方。

        丽江古城的神奇,在于她是我国古代极少见的无城墙的古城。纵观我国古代几千年的建筑发展史,可以说城墙几乎是我们中原地带民族生息的“屏风”。然而,在丽江,你却看不见城墙的任何影子。古城久远的历史,以及堪称独特的街巷结构,也一再为人啧啧称奇。它始建于宋末元初,历经800多年的风雨剥蚀,而今风貌依旧,楚楚动人。她西枕狮山,北依象眼山,四周青山环绕。四方街为古城中心,从四方街放射出四条主街,向远处蜿蜒而去,与四周小巷连接,形成了蛛网状交通网,往来畅便。街道全用五彩石铺砌,平坦洁净,晴不扬尘,雨不积水。几乎每条街道一侧都伴有潺潺流水。我国古代城堡建筑多为方形结构,街道横竖垂直交错。而像丽江这样,河道在城中沿街而走,甚至水走每户的现象,极为少见。这不能不说是丽江的神奇与骄傲。

        丽江古城的神秘,在于她具有世间唯一的“纳西古乐”和唯一存活于世的象形文字“东巴文”。

        纳西人自古以来重教尚文,许多人都能歌善舞,擅长琴书诗画,尤其是纳西女性外出劳作,男性在家弄花养草,钻研琴棋诗书画。在古城大大小小的庆典或外事活动中,除通宵达旦的民族歌舞和乡土戏曲外,压轴节目就是业余演奏的“纳西古乐”。尤为著名的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大型古典音乐套曲《白沙细乐》,被誉为“活的音乐化石”;另一部就是丽江《洞经音乐》,它源自古老的道教音乐,仍保留着许多早已失传的中原辞曲音韵。

        象形文字已经远离我们的生活,成为教科书中的一个“死词”。但在丽江,这个词语又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这一带迄今流传着一种图画象形文字“东巴文”,是纳西族先民用来记录东巴教经文的独特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图画象形文。我曾与纳西自治县县长共进晚餐,席间,县长递给我一张名片,这是我十多年来所收无数名片中最为独特的一张,用汉语和“东巴文”印制而成。看着名片上面的花鸟鱼虫,像一串流畅灵动的音符,不由得对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处,有了一种具体切实的感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