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16日 星期三

    情系飞达村

    作者:傅宁军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16日 13版)

        翻开朱国平的人生履历,除了外出当兵三年,他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家乡。就在这块生他养他的故土上,朱国平不曾有过一纸城镇户口,尽管对于他而言城镇户口唾手可得。可以说朱国平至今仍然是一个农民,但他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新农民啊!他不把自己的家搬进城里,却把他所在的落后农村变成了新型城镇。一个江苏省的新农村示范村,一个欣欣向荣的城乡结合的美丽家园,如画卷般赏心悦目。

        我采访过程中时常感叹,要用简洁语言描述朱国平何等困难!身为飞达集团董事长的朱国平,统领着一个年销售上百亿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这个声名遐迩的“亚洲钻头王国”,堪称中国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其不凡经历就是一部当代乡村传奇。

        也许,理解朱国平该理解他的座右铭,那两句关于“飞达”的深刻内涵:“雄飞世界,惠达民生”。前一句话是他的创业之梦。要么不干,要干就干最好的!从默默无闻的小厂起家,用自身实力征服市场,欧美每三个钻头中就有一个出自飞达,为中国农民争了一口气。后一句是他的致富之梦。每年上千万元纳税,提供几千人的就业岗位,他做为企业家问心无愧,但他不满足,他要让更多的人过好日子。

        朱国平最可贵的,正是这种不满足。

        “如果我一个人住洋房别墅,吃大鱼大肉,而乡亲们住破旧草房,吃咸菜泡饭,怎么安心?我只有一个朴素的想法:就是要让乡亲们也有工做,有钱挣!”

        今天的飞达村原名高士桥村,朱国平兄弟出生的地方,曾经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这里紧靠浩荡长江的拐弯之处,低洼的地势,连年的淹涝,还有血吸虫病猖獗,农民的日子苦不堪言。解放后兴修了水利,根治了血吸虫病,但仍然没有摆脱贫穷落后的根子。村里的道路弯弯曲曲,晴天坑坑洼洼,雨天泥泞难行。因为老百姓主要务农,而土地大都是原先的滩涂,只能勉强糊口,一日三餐咸菜粥。要想挣点零花钱,只能到江边挑沙,一担沙几毛钱。当地流传着一句话,“有女不嫁高士桥”。

        从农村出去当兵,复员又回到农村,朱国平不甘平庸,他要改变农民听天由命的旧观念,鼓足勇气敲开财富之门!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朱国平在一家镇办工具厂跑上了供销。他从300块钱起家,饿了冲一搪瓷缸炒麦粉,困了睡车站长条椅底下,用不知疲倦的执着努力打开局面,成为全厂最优秀的业务员,并拿到了可观的销售提成。后来他当了销售科长,又当了副厂长,成了高士桥村最富的人。

        就朱国平个人而言,他已经摆脱了祖辈们贫困的命运,造了楼房,买了小车,日子过得很滋润。看好朱国平是个稀缺的人才,深圳一家著名企业抛出50万年薪的高价,邀请朱国平加盟。广州、长沙等地的大企业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允诺朱国平可以转为国家干部编制,一家人全部随迁,都可以转为城市户口。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朱国平应该选择到哪一个大城市呢?

        朱国平的选择出乎外人的意料。他不仅没有远走高飞,连镇办工厂副厂长的丰厚收入也不要了,居然回到当时还很落后的高士桥村办厂。他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要实现他的理想:“办厂失败了,算我个人的。如果成功了,就是高士桥的,一个人富不算本事,让全村老百姓都富起来,那才算能耐。”

        1992年4月,朱国平主持的刃具厂在高士桥村落成。村干部和老百姓在协议上按了手印:朱国平每年以土地租金的形式上缴村里5万元。当时村里全年费用只有2.5万元,5万元是了不得的大数字!开业投产那一天,村民们放了两个小时鞭炮,大家看到朱国平在村里扎了根,等于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也就在这一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巡讲话,以振聋发聩的声音回答质疑,肯定了改革开放事业的方向。朱国平乘势而为,5个月建成一座年产超4万支钻头的厂区。8个月创产值1300万元,完成出口额600万元,创利税88万元。10个月后更名为飞达集团,办起了江苏省第一家工具集团公司。在家乡原本贫瘠的土地上, 朱国平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高士桥速度”。

        当年赢利之后,朱国平只需拿5万元交给村里,而飞达企业正在上升阶段,资金链非常紧张。朱国平想到的不是签定的合约,而是没签的责任。他一下子贡献20多万元给村里修路,一条贯穿全村的主干道修成柏油路,其他支干道修成了沙石路,沿途还安装了路灯。村里乡亲高兴啊,烂泥路的历史划上了句号!

        人们都知道,朱国平对父母敬孝,同样善待村里老人。平时只要有空,他喜欢找老人聊天。朱国平听说,杨大爷70多岁了,3个儿子约定每人每月5块钱,有的儿子都不肯给。3个儿子也穷,就用稻谷顶替养老钱,年终稻谷给不齐。很多人骂杨家儿子没良心,朱国平却由杨大爷的遭遇,想到村里其他老人:老人既没有养老保险,也没有生活来源,还是由我来养吧。

        朱国平在村里宣布,他给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30元生活费,终生享受。发放养老金的大会上,老人们拿到一个红本本,感动得热泪盈眶。一位孤寡老人拉着朱国平的手说:“我没有儿子,你就像我的儿子一样亲!”

        朱国平实现了当初的抱负,在家乡建立起农村保障体系,把所有村民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给老人们办理社会养老保险,还给村里铺设了自来水,把水管接进每一户每一家,免费开通有线电视。全村没有一个贫困户,村里95%的人在飞达工作。有残疾的,到厂里弄弄花,看看门。村民过上了城市的日子。

        村庄在变,村民的身价也在变。以前大龄青年找对象难,本村姑娘留不住,外村姑娘嫁不来。年过三十的大许是个挺像样的年轻人,却因为家里太穷娶不上媳妇。后来大许进了飞达企业,就有人上门提亲了,对方看他的收入不比城里人差,嫁到村里还享受许多优惠待遇,很快谈妥了婚事。朱国平也为大许高兴,特地送了2000元让他买家俱。当地又有了一个不成文的潮流:“有女要嫁高士桥”。

        这确实是“乡村的都市”。我看到村子中心地段的楼房鳞次栉比,“幸福里”小区在建设之中,宏伟的文化中心大楼也动工了。尤其令人惊叹的是贯穿全村的道路,这是一条历经几次变迁的村中路,可以四车并行的宽敞的平展大道,大道两旁照明系统一应俱全,总长5公里,耗资2000万元以上,不逊于任何城镇。

        以工业带动农业,以工业反哺农业,朱国平用一片赤诚之心,把承诺变为了现实。他为村里配齐了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村民灌溉的电费也由企业统一交纳。耕作农作物的人数由几百人减少到42人,从种到收全都是机械化操作。到2001年,全村人均收入已由1991年的700元,上升到11894元,提前实现了小康,成为省级现代化示范村,跨进了省市文明富裕村的行列。

        “这么多的农村都靠国家扶持不可能,我们有能力更要有爱心,要想着帮助大家,运用市场经济的杠杆建设新农村,开创共同富裕之路。”

        当飞达集团所在的高士桥村,在朱国平的率领下甩掉贫困的帽子,率先达到小康目标的时候,引来了附近乡邻羡慕的目光。有关领导找到朱国平,试探着问:后港镇有几个村子经济发展不上去,能不能发挥飞达集团的辐射作用,把他们带起来?朱国平没有二话,一口答应下来。于是,飞达村兼并了周边童永、三星、曙光、北委、童兴五个自然村,加上飞达村的前身高士桥村,6个村合并为新飞达村。

        曙光村,靠江边最近的一个村,也是后港镇最偏的一个村。支部书记顾奇华告诉我,以前虽然都在后港镇,曙光村看着飞达集团所在村发展这么快,只有眼红的份。因为地理位置差,经济搞不上去,老百姓意见大,村里矛盾也多。党员群众选出一个村书记,不能带领大家致富,就是不称职,很快就被选下去。曙光村曾经6年换了4任村书记。顾奇华上任后,办过一个印刷包装的小厂,但还是不成功。

        被飞达村兼并,曙光村求之不得,顾奇华形容是“傍大款”了。朱国平对顾奇华说:靠我输血没用,你得学会自己造血。朱国平到村里考察,和顾奇华商讨如何致富。顾奇华办的印刷包装小厂前途不大,曙光村又拿不出合适的村办项目,朱国平决定,把一条麻花钻生产线放到曙光村。顾奇华清楚地记得,在村里建这个麻花钻厂,从刚开始酝酿,到机器进村,再到投产运行,朱国平前后来过曙光村7次,技术问题现场解决。朱国平不只给项目还给钢材,使麻花钻厂当年投产,当年收效。

        三星村党支部书记何国平,刚上任就经常去找朱国平,提出想在村里上一个工业项目。兼并三星村后,朱国平看到三星村的确缺乏项目,就将弟弟朱建农的丹工集团一条白钢刀生产线买下来,折价100万投资三星村,还无偿提供200万的钢材作原料和流动资金。除了这些优惠条件,生产出来的白钢刀90%销往丹工和飞达。何国平说,像这样提供生产线、原料、资金和销路,怎么能不成功啊!

        被兼并的这几个村“背靠大树好乘凉”,很快在村里建起挣钱的项目,这都要归功于朱国平提出的“混和经济”模式。朱国平解释,飞达与村里的合作,股份比例按5:3:2分配。也就是说,飞达集团出资金和设备,承包人经营管理,集体也能分红。具体的股份比例是,飞达集团占50%,个人占30%,集体占20%。朱国平提出的惟一要求,就是把企业办好,但别把钱看得太重,要造福村里百姓。

        “混和经济”的发明人朱国平说:“飞达集团把飞达村带上富裕之路了,相邻这几个村还不富裕,我有责任帮助他们。我也知道,捐款只是权宜之计,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才有办村里各项公共事业的可能。不过纯粹的集体经济也不行,容易‘富了和尚穷了庙’。我反复思考,提出飞达集团‘出钱出物’,经营者个人‘出力’,农村集体‘出人’,就是混和经济模式。这有什么好呢?飞达集团控股,保证这种模式不变型;经营者占有较多股份,经营责任心比较强;集体占有一定股份,能确保村集体有固定的收入,使得集体事业有钱去办,可以说是一个三方都皆大欢喜的模式。”

        朱国平真心扶持,被兼并的这几个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原先村里拿不出钱,基础设施欠账不少。比如路面不平要补,路灯坏了要修,河床清理年年需要疏浚。而村里企业赢利了,这些设施的维护不成问题。路网改造、电力设施建设、光电信息工程等基础建设也得到有力推进。村里还为全体村民买了医疗保险,村民的福利待遇有了提高。集体经济的壮大,使村里的生活水平和村容村貌都变了。

        朱国平请来了国内知名的建筑设计专家,对6个自然村在内的新飞达村,作了现代化的整体规划。朱国平要用5年的时间,把整个村建设出全新的面貌。他的建设原则是“富规划,穷开发”,像以前做公益事业那样,不要国家投资一分钱,不要村民集资一分钱,每年拿出企业利润的25%,按所有村民的意愿逐步地建设。

        2003年,朱国平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511张选票获得499张。在别人看来是荣誉,朱国平却觉得肩头的担子很重。他将个人电子信箱地址刊登在当地报纸上,欢迎群众反映问题和提出意见。到北京开人代会之前,朱国平接待了300人次的来访,他们大都来自贫困地区,有的连路费都是借来的。朱国平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记录他们急切反映的问题,还给每个人出往返路费,开支多达25000元。

        朱国平爱家乡的土地,也爱家乡的蓝天。他精于计算,算的不只是生产效益,而且是生态效益。为了保证当地的空气质量,飞达集团主动拆掉了4座大烟囱。多年来,他们累计投入8000万元,用于消除烟尘污染和污水处理。朱国平说,我们要想着子孙后代,宁可企业减少利润,也要换取家乡好的环境!

        我像每一个初到飞达村的人一样,对于当地人司空见惯的一切都感到惊叹不已。这一切都源于朱国平的谋划与努力——名叫“幸福里”的农民集中居住工程已经动工,社区10万平方米的二期工程和一系列配套设施的建设画在立体展示图上,漂亮美观。今后5年内,飞达村5500名村民中的大多数将搬进高档社区,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这是一个全面实现小康的新农村!全村总产值超50亿,上交国家税收超亿元,村民人均收入15000元。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飞达村深刻地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活、生产、思维方式,保证了农民在土地扭转之后,不失利、不失业、不失权,就地享有城市文明成果,走出了一条农民就地市民化的崭新大道。政府不曾投入一分钱,完全由民间资本统一规划和建设的现代化村镇,将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作者系国家一级作家、南京市作协副主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