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16日 星期三

    抓住机遇 开拓创新

    推动中国杂技艺术的繁荣发展

    作者:文化部部长 蔡 武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16日 07版)
    杂技《转毯》蹬技表演现场 李 琛摄
    《神话—双人吊环》杂技演出现场李 琛摄
    《奔腾》——男子抖杠李 琛摄
    杂技《女子软功》 刘艺霖摄
    绳技《纳海弄潮》表演李 琛摄

        编者按中国杂技,是中华文化一张精彩的名片、一幅壮美的画卷,在我国演艺产品“走出去”中占80%的创汇份额。中央领导历来对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非常关心,去年以来作出了许多新的指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版特约请文化部部长蔡武同志撰写此文,总结杂技界取得的成绩和发展的历史经验,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把握杂技发展规律,探索杂技发展方向,使杂技这个古老的传统艺术在当代越来越焕发蓬勃生机,不断繁荣发展!

        杂技是人类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作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一枝奇葩,杂技在中国有着3600年的历史,源远流长,是珍贵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杂技艺术的发展,在2010年岁末之际,文化部相继举办全国杂技(魔术)比赛、全国优秀杂技(魔术)展演、“荣毅仁基金会杂技艺术奖”颁奖以及首届全国杂技(魔术)艺术论坛等活动。这是多年来杂技艺术最为盛大的一次集中展示和检阅,对于推动我国杂技事业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中国杂技艺术蓬勃发展

        古老的中国杂技萌芽于新石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初具雏形,兴盛于汉唐艺术盛世,宋代逐步走向民间。经过几千年的风风雨雨,有许多艺术品种日渐式微了,但是杂技艺术的绝招妙活,代代相承,精益求精,历久弥新,不断焕发出崭新的风采,显示出强大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广大杂技艺术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时代精神,顽强拼搏、锐意创新,创演了大量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一是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改革,杂技团体蓬勃发展,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杂技团体结构不断优化。为推动杂技更好更快发展,杂技界积极探索杂技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当前已经形成了以国有团体为主导、民间团体为补充、业余团队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目前,全国县以上的专业杂技团和部队专业杂技团共有124个,从业人员达1.2万余人。此外,我们还拥有大量的民间杂技团体以及传统深厚的“中国杂技之乡”:河北吴桥县、河北肃宁县大王庄、河南周口市、河南濮阳县东北庄,还有“中国魔术之乡”河南宝丰县、“中国马戏之乡”安徽宿州埇桥区等,呈现出杂技艺术发展蔚为大观的喜人景象。 

        二是杂技创作锐意创新,从过去单一的技巧展示,发展成为主题杂技晚会、杂技剧等综合运用各种艺术手段的表现形式。杂技是以展示技巧为中心内容的表演艺术,广大杂技艺术工作者潜心创新,追求技巧难度,挑战自我,超越极限,把杂技技巧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令广大国内外观众叹为观止。为适应当今观众和文化市场的需求,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具有整体构思的杂技主题晚会形式,增加了杂技的文化含量。近年来更进一步向“杂技剧”进行大胆探索,目前在全国已创作了30多部杂技剧。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的杂技剧《天鹅湖》,以崭新的艺术理念,实现了西方经典芭蕾舞与富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杂技艺术的完美统一,获得国内外观众和艺术家的一致好评。中国杂技团有限公司的《中华魂》、广州杂技团的《西游记》、沈阳杂技演艺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型杂技晚会《天幻》、遵义杂技团《依依山水情》、上海时空之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ERA——时空之旅》等作品,展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崭新的时代风貌和高超的技艺水准,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杂技艺术的发展。

        三是中国杂技走出国门,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在国际享有盛誉。悠久的文化传统与刻苦拼搏的精神使中国杂技在世界杂坛上始终傲视群雄,在国际赛场屡获殊荣。中国杂技在法国巴黎“明日”国际杂技节、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蒙特卡洛国际魔术比赛等世界著名杂技赛场上不断创造佳绩,获得“金小丑”、“法兰西共和国总统金奖”、“金魔棒奖”等,摘取了国内外几乎所有顶尖杂技赛事最高奖的奖牌。据不完全统计,共获得首奖、金奖150余项,中国被誉为“世界杂技大国”、“世界杂技金牌储藏库”。同时,我们还积极创办国际杂技赛事。如1987年创办了“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节”,1992年创办了“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节”,创办了上海国际魔术节暨国际魔术大赛,2009年在北京举办了世界魔术大会,这对扩大中国杂技的世界影响,促进中外杂技艺术交流与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此外,中国杂技积极对外进行商业性演出,商演在境外演出中的比例不断提高,据统计,每年杂技商演创汇占整个对外演出创汇的80%以上。其中,最著名的商演剧目《龙狮》,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加拿大太阳马戏团与成都军区战旗杂技团合作,在欧美、澳大利亚等地区和国家巡回演出超过10年,演出3843场,现场观众达900万人次,最近,又打造新版《龙狮》,启动了下一个十年的巡演计划。

        四是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基础性人才建设、理论建设和设施建设得到改善。为鼓励我国杂技健儿创造优异成绩,促进杂技艺术发展与繁荣,文化部每两年举办一届全国杂技比赛,展示杂技艺术成果,促进交流学习,打造政府引导创作的平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党和国家领导的关怀下,2006年始设立了“荣毅仁基金会杂技艺术奖”,由文化部主办,每年为在国际国内重要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杂技节目颁奖和奖励,对于促进杂技艺术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培养大批杂技人才,我们在正规办学中逐渐将杂技人才培养纳入了科学的轨道,同时注重理论建设,为丰富杂坛创作与研究奠定了基础。杂技马戏对演出设施、设备有着特殊要求,专业化剧场尤为重要,全国首座现代化杂技厅——武汉杂技厅于1992年建成开放,河北省艺术中心、上海马戏城、广州长隆国际马戏大剧院相继建成,为杂技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保障。北京建设国家大马戏城的选址和方案论证工作也已经启动。

        二、当前中国杂技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

        杂技艺术尽管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但我们还应看到,我国作为杂技艺术资源的大国和古国,由于种种原因,尚未能发展成为世界杂技艺术强国。当前我国杂技艺术的发展存在着一些困难、问题和薄弱环节:

        第一,杂技艺术本体的创新不够,重复和雷同现象较为严重。杂技的表现形式近十年来有了重大发展,主题晚会、情景剧晚会、杂技剧相继诞生,但样式大多趋同不够丰富,而且作为杂技的根本,高精尖的单个节目数量减少,杂技艺术本体的缺失和艺术生产的模仿、克隆现象较为严重,这是制约杂技艺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第二,国际竞争力不强,国际演出还处在低价、低端的层面。我国杂技虽已进入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但我们尚未在海外演出市场中形成强大的力量和占据应有的地位。向海外输出的多为初级艺术产品或技术劳务,尚未进入发达国家的主流市场,缺少具有号召力的品牌。大多数杂技团体营销薄弱,对国际市场环境和运作方式不熟悉,虽然承担着辛苦的演出任务,但收入主要被外国经纪人获得。海外市场还存在恶性竞争的现象,杂技团体竞相压价、造成报酬普遍偏低,优质演出得不到优价,演出秩序混乱,在国际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

        第三,杂技艺术各门类之间发展失衡。杂技艺术除狭义的杂技之外,还含有滑稽、魔术和马戏等门类。但我国的杂技长期只注重第一类,魔术近来随着电视节目的推广开始逐渐复苏,但高空杂技节目、滑稽、马戏、大型魔术等仍然是我国的弱项,这些门类的从业人员少,创作队伍萎缩,其发展严重滞后于中国杂技的整体水平,从而影响了杂技艺术的发扬光大、杂技市场的培育和杂技团体的做强做大。

        第四,杂技基础性建设仍然不足。在演出和排练场地上,全国约有90%以上的杂技团体没有属于自己的演出场所,有些团体甚至缺乏练功场地。大型节目、高空节目必须有一定规模的场地才能排练,许多团体受场地的制约只好望洋兴叹。在人才培养上,缺乏规范的教材和科学的教学方法,造成学员普遍技巧单一、动作不规范,因训练不当造成伤残的现象时有发生。杂技演员的医疗、养老、工伤、再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完全得到落实。有的甚至基本生活都难以保障。杂技艺术发展的理论研究比较薄弱,缺少系统研究和专门的评论人才与机构,缺少相应的研发投入,不利于杂技艺术向更高层面发展。

        当前我国杂技艺术整体状况中较为突出的这些问题,是制约杂技下一步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瓶颈问题,也是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要着力关注、思考、解决的难点和重点。

        三、抓住机遇、开拓创新,推动我国杂技艺术的繁荣发展

        在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格局中,在中央领导的高度关心和重视下,同时也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期待中,中国的杂技艺术面临着宝贵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要坚持走中国特色之路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艺术宝库和广阔丰富的民族地域风情。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支撑了中国杂技的繁荣发展,无论是初期最简单的技巧,还是获得国际杂技大奖的节目如《女子抖轿子》、《蓝色梦幻——绸吊》、《东方的天鹅——芭蕾对手顶》、《俏花旦——集体空竹》,还是近年涌现的精美的优秀杂技剧目,无不是深深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底蕴、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风采和精髓。当代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要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汲取精华、推陈出新,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杂技艺术精品;要吸收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因素,并赋予崭新的时代风貌,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要在当代世界多元文化并存共生中,在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中成就当代中国杂技的独特品质;要探索以产业化的方式,推动中国杂技走出去,在获取丰厚报酬的同时赢得中外观众的赞誉,形成良性循环,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独特的贡献。

        (二)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要坚持走世界杂技强国之路

        杂技,这朵璀璨的艺术奇葩历来在我国对外交往和文化交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文化的使者、和平友谊的使者。中国当代杂技艺术走向国际,要逐步从零散节目、单个演员演出,向品牌剧目的独立演出发展;要坚决杜绝杂技海外演出无序竞争的现象,从占有低端演出市场向占领高端、主流演出市场发展;要努力推出一批体现国家水准、代表国家形象、深受国外观众欢迎、具有市场感召力的文艺作品进入国际市场,切实增强中国杂技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在国际上树立起中国杂技艺术的新形象,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从杂技大国向杂技强国迈进。

        (三)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要坚持走创新和精品之路

        创新,是艺术创造的生命。要注重艺术本体的创新,这是杂技艺术创新发展的根本和核心所在;要鼓励不同艺术品种的相互借鉴,在借鉴中实现新的突破;要注重科技创新,密切跟踪现代科技的最新发展,积极运用先进技术手段,不断提高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要树立精品意识和品牌战略,要努力创作构思精巧、艺术精湛、意蕴精深、制作精美的杂技艺术精品,形成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品牌杂技团体,以及一批艺术上有成就、市场上有销路的品牌节目和品牌剧目。

        (四)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要坚持走改革和面向市场之路

        杂技院团是率先进行转企改制的艺术院团,改革打破了束缚人们思想的旧观念,也打破了障碍杂技艺术发展的一些旧体制机制。多年的实践证明,杂技艺术的发展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面向市场,使杂技艺术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要继续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整合资源、激发活力,组建具有规模、投资主体多元、实行现代企业化运作的大型杂技产业集团;要进一步转换机制,激发院团活力,打造理念先进、管理科学、经营高效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杂技团体;要积极面向市场、充分利用市场在文化艺术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不限地域求合作,“请进来”、“走出去”,跨行业互通互联,将优秀的演员、创作团队及技术人员引入创作项目;要认真研究演出市场,细分目标观众群;要培养一支既懂得杂技艺术、又会经营管理和开发的营销人才队伍;要注重对自身品牌进行创造性的使用和延伸,与媒体、旅游、演出经营等相关行业联手,逐渐形成一条环环相扣的产业链,以此来推动中国杂技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

        (五)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要坚持走服务大众之路

        杂技艺术是大众的艺术、人民的艺术。杂技艺术有着广泛群众基础,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大杂技工作者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放在第一位,注意把握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新特点,创作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佳作;要把舞台搭建在基层、延伸到普通群众中间,通过“下基层”、“三下乡”等活动,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到文化发展成果;要改变多年来“墙内开花墙外红”的现象,不能只关注国际市场,也要更加主动和着力面向国内的广阔市场,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人民大众,为广大国内的观众奉献更多更精彩的杂技艺术。

        (六)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要坚持走全面发展之路

        杂技艺术发展到今天,已成为包括杂技、魔术、滑稽、马戏为主体,融音乐、舞蹈、戏剧、舞台科技等其他姊妹艺术手段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因此,应该走全面均衡发展之路,不可偏废。这既是杂技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杂技院团发展壮大的需要,更是杂技艺术魅力之所在。相对于传统杂技而言,我国的魔术、滑稽和马戏水平还不高,因此,要重视发展这些门类,要为魔术、滑稽和马戏等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加快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争取打造中国魔术、滑稽和马戏明星,创作出更多精彩有趣的节目,推动中国杂技艺术全面发展。

        (七)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要坚持走健康发展之路

        “惊、险、奇、美”是中国杂技的特色,张扬了人类超越自我、自强不息、勇于进取的精神,饱含着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质和神秘色彩,这也是杂技最能吸引观众的地方。然而,人体的机械性潜能毕竟是有极限的,一些过高难度的肢体技巧不仅难以突破,而且危险度高,甚至会对观众产生惊悚等负面刺激。因此,从上一届全国杂技比赛起,文化部就明确规定,含有伤害性、危险性、低俗化、低龄化的表演以及缺乏保险安全措施的节目不得参赛。不仅如此,为了确保杂技艺术的健康发展,我们有关部门应对杂技演员从业年龄、伤残保险、再就业等现实问题予以特殊关注,会同有关部门对杂技演员的社会保障机制研究解决之道,要切实保障杂技演员的权益,解除他们献身职业的后顾之忧,调动杂技演员的积极性,保证中国杂技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八)中国杂技艺术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大对杂技艺术的关爱和扶持力度,做好规划、政策、人才培养等基础性的工作,为杂技艺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要大力发展杂技教育,努力探索科学选材、科学育人的教学模式,使杂技后备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杂技艺术的腾飞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要建立健全科学有序的国际参赛选拔制度,特别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代表国家参赛的新机制,注意遴选不同艺术风格、不同样式的优秀作品参加国际比赛;要扶持杂技艺术的理论研究,加强杂技评论和杂技评论员队伍建设,扭转全国杂技缺少高端领军人才、没有理论队伍、理论研究远远滞后艺术实践的现状;要研究建立推动杂技“走出去”的行业组织,发挥杂技行业自律和管理的职能作用,实现杂技行业的良性竞争和协调发展,扭转杂技“走出去”过程中一定范围内混乱无序的恶性竞争局面;要建立不同规模和形式的杂技、魔术、马戏固定演出场所,特别是要积极推动具有示范意义的国家大马戏剧院(城)的建设,为整体提升国内杂技、魔术、马戏的演出和观赏环境提供硬件上的基本保障。通过加强杂技事业的基础建设,保障杂技艺术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