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15日 星期二

    农田水利:突破“最后一公里”

    《 光明日报 》( 2011年02月15日   16 版)

        访谈嘉宾: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主任  李仰斌    

        本报记者  何 平

        记者2月份以来,前期受旱的冬麦区耕地土壤失墒加剧,旱情持续发展,旱情高峰时全国作物受旱面积达到1.12亿亩。我国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发生,尤其是近年来干旱灾害呈现明显加剧态势,使得我们对农田水利的现状深为忧虑。请简要介绍一下当前我国农田水利发展现状?    

        李仰斌:到2009年底,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89亿亩,占全国耕地49%的灌溉面积生产了全国75%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为我国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农田水利设施仍然脆弱,一半以上耕地基本是“望天田”,80%以上的大中型灌区已经运行30年以上,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山丘区、牧区水利和节水灌溉发展滞后等。    

        记者全国大型灌区骨干设施损坏率近40%,中小型灌区干支渠完好率只有50%左右,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设施损毁严重,农田水利设施不足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请您分析一下,造成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原因何在?

        李仰斌:一是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和地方政府都没有投入积极性。改革开放30年,市场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平均收入和物价增长了几倍甚至几十倍,但粮食价格基本没有大的增长,加之种地成本不断增加,农民种地收入每亩仅几百元,对农田水利投入没有积极性。国家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后,粮食主产区的地方政府也失去了投入动力。二是带有强制性的“两工”(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制度取消后,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没有建立,以谁为主组织建设、维护和投入都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在投入上造成很大缺口,农田水利“基础脆弱,欠账太多”。三是基层水利管理机构、人员经费在机构改革中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农田水利建设、岁修主要靠乡镇和村级水利员,近年来,乡镇水管站多数机构萎缩,人员减少,服务下降。四是农业灌溉水价偏低,多年来一直亏本运行。灌溉工程的运行、维修养护主要靠水费,目前,农业水价不到成本的50%,各级政府对维修养护费补贴又不到位,使得多数水管单位经济比较困难,造成农田水利工程有人用,没有能力维修管护。

        记者农田水利欠账太多,而目前,农田水利建设领域企业和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下一步将如何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和资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

        李仰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水利建设特别是小型农村水利建设投入主要靠农民,走的是“农民的事情”农民办的路子。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后,原有的投入保障机制被打破,新的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含金量高”,提出各级财政投入为主,土地转让金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预计每年可增加800-1000亿元投资,农田水利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根据农村水利建设的性质和我国的国情,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自愿投入为主体、其他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机制,对于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和资金参与农田水利建设至关重要。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用足用好有关国家财政、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逐步建立农民自愿参与、村组自行组织、政府资金补助、协调和服务的筹资筹劳新机制;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给予补助;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