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15日 星期二

    追求优质与均衡

    ——基础教育的“上海探索”之一

    《 光明日报 》( 2011年02月15日   06 版)
    上海市徐汇区启新小学的校园里,快乐和自信写在每个孩子的脸上。
    本报通讯员 陈爱仁摄

        2010年12月7日,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了最新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报告,上海学生成绩在参与评估的65个国家、地区和经济体中位居第一。上海基础教育引起了世界关注。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薛明扬告诉记者:这是上海第一次在国际视野中检验义务教育质量。最值得关注的并不在于名次,而在于检验了教育均衡发展的成效。

        选择——

        PISA项目每3年进行一次。经过严格抽样,上海152所学校共5115名15岁在校学生2009年首次参加测试,阅读、数学及科学三项指标得分均名列首位。

        在此次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中,上海学生测试成绩的一些特点引起了关注:

        阅读成绩分布差异较小。高端学生的平均成绩和紧随其后的新西兰、新加坡相比只高出1分和3分,低端学生的平均成绩则比新西兰高出73分,比新加坡高60分;

        高水平学生比例最高,低水平学生比例最低。以阅读素养为例,最高等级的学生比例为19.1%,是所有65个参与国家和地区中最高的,最低等级的学生比例全球最低,仅为4.1%;

        此外,校际间差异小,学校均衡程度高,家庭经济社会背景对学生成绩的影响也低于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平均值。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上海多年来对基础教育的高度重视,和促进教育公平的不懈努力。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尹后庆介绍说:上世纪90年代开始,经过大规模的校舍新建和改造、依托城市振兴和崛起,上海展开了“薄弱学校更新工程”、“中小学达标工程”、“加强初中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环境设施建设”等重大工程,使得硬件建设基本实现均衡。

        然而,上海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面临着三大“软件”差异的挑战:一是城区与郊区的教育质量差异;二是沪籍与非沪籍学生受教育条件的差异;三是历史形成的校际差异。

        “建峰填谷,抬高基础教育的底部。”上海教育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在上海教育人看来,均衡,并不是“均贫富”,将现有资源平均分配。只有增加更多的优质资源,实现增量均衡,才能推动整体发展,从而实现真正的均衡。上海连年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从2006年起,市财政对低于全市义务教育生均拨款标准的区县,按照全市平均拨款标准给予补足。同时,每年拨出专项资金,用于远郊区县和财政相对困难区县发展义务教育。“十五”期间,上海投资74亿元,在郊区建设完成566个教育基建项目。“十一五”期间,投资130亿元,在郊区建设完成639个教育基建项目。

        创新—— 

        整洁的教学楼,一流的硬件设施,却留不住学生——2005年,在区里排名总是倒数的浦东三灶学校一下子流失生源100多人。可是两年后,不仅离开的学生回流了,周边的学生更慕名寻来。

        三灶学校的“蜕变”缘于上海市教委推出的“委托管理”改革。“托管”的基本构思是:以教委购买服务的方式将郊区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委托给专业性强、公信力高的教育机构管理,同时通过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办学绩效进行评估。

        这种“鱼渔兼授”助推农村薄弱学校提升办学水平的举措,是上海市教委突破教育均衡发展瓶颈的创新之笔。“好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硬件条件差异不大,但观念、文化和管理水平却相去甚远。由优质教育资源“整体进驻”,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植入”学校“土壤”,使其生根成长。

        上海市教育评估院对首轮20所受“托管”学校的评估显示,70%以上农村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大为改观,学业成绩明显进步。2009年,第二轮委托管理学校扩大至43所。今年1月,第三轮“托管”工作也已启动,进一步扩大了农村郊区受“托管”学校的数量。

        启示——

        据介绍,上海市教委推出“托管”基于两大“难题”,其一是义务教育学校的硬件条件基本均衡后,城乡之间办学理念、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和教学质量等方面的差异尤为突出;其二是在现行属地化管理体制下,学校的人、财、物等资源难以实现跨区域流动,优质教育资源无法真正辐射。

        “柔性流动”、“结对支教”这样的方式,上海一直在进行,甚至还在不断创新形式。比如,在中心城区,组织优秀老师“走教”,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推动实验性示范性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建立结对关系,开展教师培训、带教示范活动。这种片断式、阶段性的优质资源辐射,对于规范之后的提升很有帮助。但是,正如已经具有8所学校“托管”经验的闸北八中校长刘京海所说,农村薄弱学校的症结恰恰在于缺乏最起码的办学规范。在“托管”过程中,仅输出的办学规范文件就有128条之多。

        实践表明,上海市教委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的方式,让优质办学机构“团队契约式支教”,整体输出教育理念、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现行体制机制下学校人、财、物等资源跨区域流动难的问题迎刃而解,成为促进薄弱学校迅速提升、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

        上海市教委还将“托管”作为政府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突破与考量。据了解,上海市教委将推进“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品牌学校或专业机构依法自主办学、评价机构独立参与评价”的管办评分离和联动模式,以此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培育非政府教育专业机构,并激发市场经济背景下教育资源要素的生长与发展。

        促进公平、追求卓越、优质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必须做好却又十分难做的文章。“公平与卓越,均衡与优质,看似矛盾,却又能够有机统一。”薛明扬认为,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分数的高低并不能说明一切,教育的均衡发展最终还是要回到学生,更加关注人内心世界的成长与发展,更加关注教育对人的终身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这也是上海基础教育孜孜以求的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均衡发展的道路,永远没有终点。(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