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14日 星期一

    一代宗师百年风范

    ——深切缅怀老教育家张承先

    作者:郭永福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14日 16版)

        2011年1月26日,老教育家张承先走完了96年的人生历程。这位世纪老人,把毕生的精力、心血和智慧,都贡献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其中有半个多世纪是与我国的教育发展和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它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张承先于1983年至2000年担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后为名誉会长。他非常重视学会的工作,指出:“在改革开放中,出现许多新问题,我们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就要进行冷静的分析、科学的研究和论证,光凭拍脑袋、简单下结论是不行的。在宏观指导和决策中,要更加注意尊重科学,依靠科学。在这种情况下,就更有发挥学会作用的必要。再者,学会在某些方面可以起到行政部门不能起或难以起的作用。因此,学会与行政部门是相辅相成的。教育部门要重视发挥学会的作用。”

        在学术研究中,张承先十分注意贯彻“双百方针”,坚持学术民主和自由。1990年,他受国务委员兼国家教委主任李铁映的委托,以中国教育学会名誉召开3次座谈会,就新时期教育方针表述问题进行研讨,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同志发表了很好的意见。座谈会后,华中师大肖宗六教授写文章发表见解,兼评张承先、柳斌、顾明远三同志的表述方案,并要求在学会主办的《中国教育学刊》上公开讨论。张承先认为,应贯彻“双百”方针,支持和鼓励大家以科学研究为基础,对新时期教育方针的表述大胆探索和自由争论,以便集思广益,提出一个较为科学准确的表述方案,供中央决策参考。因此,同意在学刊公开讨论。

        张承先不仅重视理论研究,而且重视实践探索。中央决定在烟台搞教改实验区,请承先同志担任总顾问。张承先认真抓了实验区的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宏观上建立了经、科、教三结合的运行机制;在微观上落实“两个必须”,实行“两个转轨”,落实“两全”,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他还鼎力支持创办烟台大学和青岛大学,受聘担任两所大学名誉校长。

        张承先十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认真总结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经验,把它上升到理论,得出规律性的认识。他于1984年2月到上海考察。当他看到上海静安区第一中心小学以“三个面向”为指针,按照“少、精、活”原则,改革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后,非常高兴,马上把他们的经验加以总结推广,并提出要解决好第一教学渠道和第二教学渠道的关系;调动教与学两个积极性;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编好教材。针对该校到高年级忙于准备升学,改革难以坚持的情况,承先同志提出可考虑采取一些特殊政策,让小学与某个中学挂起钩来,进行一条龙的改革实验,到升大学时可以保送入学,并进行追踪考察。根据承先同志这一思想,许多地方开展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一条龙改革实验。

        2000年3月1日,时年85岁的张承先亲自撰文,提出要高度重视解决6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一)要明确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二)要进一步明确我国办教育的根本方针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三)正确贯彻教育方针,以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为突破口,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走正确成才的道路;(四)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重在育人;(五)在优化教育结构中,仍应坚持把“两基”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仍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六)全社会都要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这6个根本问题,既是他多年从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他对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的殷切期望。

        中国教育学会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壮大,发挥了积极作用,已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发展我国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军,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支积极力量,教育行政部门的参谋和助手,这与张承先的正确领导是分不开的。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