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2月13日电(记者金振蓉)“一年之计在于春”。2010年入冬以来北方持续干旱,给灾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现在,正是冬小麦浇水生长季节,如何解决灾区人畜饮水困难,满足广大北方地区冬小麦的“喝水”问题,是保证今年收成的重要环节。此时,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行动起来,科技部门纷纷启动科技应急救灾响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抗旱减灾。
地上水不足地下水来补。来自国土资源部的信息表明,国土部已成立国土资源系统抗旱找水打井行动指挥部,调集精干技术力量,在山东、河南、河北、山西、安徽、江苏、陕西、甘肃等8省开展抗旱找水打井工作。重点解决这些省内地表水利工程难以兼顾的丘陵山区人畜饮水困难,同时,满足农田灌溉的需求。
针对旱情,科技部迅速组织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成立调研组奔赴灾区,进行调研和灾情诊断。调研组在河北吴桥县考察了冬小麦生长、墒情与干旱发生及危害情况,详细了解了吴桥冬小麦节水省肥抗逆高产技术万亩示范田(当地称为“节水麦”)。随行专家分别咨询和指导了防灾减灾技术。通过调研,专家们筛选出一批见效快的抗旱防冻技术和产品,编制出《北方冬小麦抗旱实用技术手册》,及时发放到当地农技人员和农民的手中,有效地指导了抗旱救灾工作。此外,科技部还动员科技特派员深入基层一线,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动员灾情严重的贵州、山东等10个省区的农技人员、农业科研专家等近100名科技特派员深入灾区生产一线,开展科技培训、科普宣传。
为政府指挥抗旱救灾工作提供决策参考,是科技部门的重要工作。旱情发生后,科技部门充分发挥已成立的农业防灾减灾专家委员会作用,进行联合会商并提出工作建议。利用遥感监测系统,结合地面人工观测、作物模拟模式和卫星遥感等多元信息,开展灾情监测,加强灾情信息分析研判,并进行动态跟踪指导。
同时,在调研中,专家们发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了灾害损失,如广西培育的桂柳1号甘蔗新品种在此次雨雪冰冻天气中所受损失较小,吴桥“节水麦”等农业节水新技术强调足墒晚播、大播量,强化播种质量,麦苗生长健壮,长势正常。特别是发挥已有农业重大项目、人才与技术协作优势,为防灾提供新技术以及信息、遥感等服务,在面对重大灾害时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此,科技部紧急启动抗旱、抗冰雪减灾技术研究项目。在已经过征集和专家评审的农业防灾减灾20个入库预备项目的基础上,紧急启动实施“农业防灾减灾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的科技保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