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每遇战乱,手艺人之所以成为战争双方都争夺的人员,是因为手艺人掌握着传统社会中最重要的技术,他们代表着当时最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如今,尽管现代科学技术取代了手工技能,成为当今时代最强大的生产力,但传统工艺完全可以获得现代科技的提升,从而继续服务于大众。工艺美术不仅仅讲艺术,也讲工艺科技,实际上工艺美术这个名称就代表着科技与艺术的联姻。
“人亡艺绝”太可惜
传统工艺美术侧重于手工技能,技能有个体差异性,也有个性化表现。少数已经相对“客观”的口诀通常是决定产品形态的关键性技术,因其重要而成为家族掌握的工艺秘诀。为维护这种技术背后的权利,许多工艺家族对外采取技术封锁,极端时不惜“人亡艺绝”。这种保守思想在今天依然存在,既严重地阻碍了技术的民主化进程,也不利于全行业的科技创新。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先秦时候就有数十个行当,统称“百工”,如今它涵盖的领域更为广阔。与高新技术比较,它拥有无数的“小技术”,这种“小技术”在现代科技的激活下,完全可以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几乎每一项传统工艺在当代都存在技术提升的巨大空间。比如说,锡的硬度和熔点都很低,过去民间手艺人用锡锻打成各类实用器具的时候需要加入极少量的铜,这样做既可以增加器皿的硬度,也可以增加器皿的耐磨度。这种“点铜”工艺作为行业秘诀已经失传了。但在今天,要解决类似的工艺难题,只需借助现代科技实验室的力量就可轻松完成。
我国政府一直以来就很重视对传统工艺进行科技提升。1949年以后,在追求工业化强国的道路上,对于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伴随着对它的技术改造。自1956年之后,全国各省市陆续建立起了工艺美术研究所,大型的工艺美术企业都设有研究室。这类科研单位把掌握着各种“小技术”的能工巧匠和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现代科技人才安排到一起工作。通过“小技术”与科学试验的结合,以及科技与美术的联姻,把造物实践中许多含糊的经验性知识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作为标准化工艺推广到全社会。
美满“联姻”例子很多
科技与美术联姻,解决了一项项长期制约着生产的工艺难题,极大地提升了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附加价值。
比如,采用耐高温、耐强酸碱、无毒无害的天然大漆髹饰器物是我国的发明创造,但大漆慢干一直是束缚这项工艺的技术难题。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从事高分子材料研究的科学家与漆工艺家密切合作,研发出另一种能快干的功能接近的天然漆——腰果漆,突破了生产瓶颈,提高了生产工效。
又例如,过去陶瓷烧造使用柴窑,窑温前后不一致,烧成的时间全靠老艺人的眼观耳听,烧成质量参差不齐。上世纪七十年代后,通过窑炉的技术改造,实现了窑内温度的数据可控性,既达到节能减排目的,又提高了陶瓷品质的稳定性。近十几年来,我国陶瓷生产这一最古老的工艺领域里发生的科技革新称得上是日新月异,纳米陶瓷、陶瓷音箱、保暖陶瓷布料、发光陶瓷、陶瓷刀具、陶瓷发动机耐热部件、抗辐射陶瓷、陶瓷防弹背心等等,闻所未闻的陶瓷新品先后问世,广泛应用于工业制造、医疗、航空航天、军事、生活日用领域,极大地延续了陶瓷这一古老工艺美术品种的生命力。
像陶瓷、漆器、刺绣、织锦、雕刻、青铜铸造等等,都是很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工艺,是千百年的岁月沉淀下来的文化历史品牌,如今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如何把这些历史品牌重新打造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民族品牌,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琉璃是我国祖先发明的一项传统工艺,它具有“类玉”的特色,却不具有独立的审美属性,所以一直是低端产品。台湾地区琉璃工坊创始人利用“脱腊铸造”法进行琉璃创意设计,这项技术推动古老的琉璃生产提升为高端的艺术品创作。琉璃工坊的作品之所以在全世界的同行中能脱颖而出,一是靠独门技术形成的核心竞争力,二是靠创意设计能力。
釉下彩原本是湖南澧陵的陶瓷名品,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生李游宇在学习澧陵釉下彩的基础上,不仅进行装饰图案的创意设计,而且大胆进行工艺科技创新。他采用现代科技高效除铁法,使瓷料中三氧化二铁含量降至0.1%以下,加上史无前例的六元配方等措施,使陶瓷的白度、莹润度、透光度、标准度等都大大超过德国名瓷“迈森”、“罗森泰尔”和英国名瓷“皇家道尔顿”、“韦奇伍德”等,树起了“汉光瓷”这一民族品牌的旗帜。江苏凤灵乐器厂在木材处理上采用了高新技术,使该厂机械制造的小提琴质量与意大利手工制琴不相上下。如今,依靠科技,手工辅助,该厂生产的小提琴已占全球市场三分之一份额。
现代科技让传统工艺“焕发青春”
以上这些工艺美术企业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把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工艺发展成为具有很高文化附加值的民族品牌,要在三个方面具备核心竞争力:一是创意设计形成的竞争力;二是拥有关键技术形成的竞争力;三是营销战略方面形成的竞争力。但凡传统工艺领域近年来能够脱颖而出的民族品牌,都离不开这三个条件的打造。
相比较而言,艺术创意和营销战略是软实力,技术则是硬实力。软实力必须有硬实力作为支撑,才能产生价值。宋青瓷、元青花、成化斗彩、康熙珐琅彩、雍正粉彩……历史上陶瓷名品层出不穷。工艺美术取得的每一小步进步,发生的每一点风格变化,看似创意设计在起作用,实际上背后都发生了技术革新。一部工艺美术的发展史可以理解为工艺科技的演变史。
今天,仍旧有部分老艺人固守传统技能,认为科技创新与他们的工作无关紧要。对于那些走在产业化道路上的年轻艺人而言,事实摆在他们面前:创意、科技、管理三要素缺一不可,其中,科技对于产品质量和形态的提升,对于品牌的塑造作用是刚性的、支撑性的。如今全国的工艺美术行业正在发生一水分流现象,即少数老艺人和大师开的家庭工作室以传承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责任,他们的生产是传统形态的、纯手工的、少量的。绝大多数工艺美术企业则需要持续地坚持科技创新,获得自主知识产权,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产、学、研一体化的机制,以此来解决人力成本高、产量低、天然材料消耗大、能耗大、产品形态陈旧、产品同质化等等历史问题,力争在传统工艺美术各个行当里,都能涌现出世界级的民族品牌。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