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贤街人来人往,路人的脚步声和古筝古罄的音韵交织成了一部横跨千年的乐章。身在其中,仿佛依稀看到几个模糊的身影,在不懈地追寻理想。
大成门前,一位石雕的老者端立在几盆花的中间。他双手合十,两袖下垂,脸上露出睿智的微笑。这就是孔子,孔丘。百十块刻着元明清三朝进士的石碑恭敬地屹立在他的两侧,仿佛在默默地向这位圣人行礼。石碑上的名字,有陌生的,有熟悉的。但我想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值得尊敬的,因为他们寒窗苦读几载乃至几十载,只为了心中的理想;而这块石碑本身也应得到我们的尊敬,因为它让我们知道几百年前,有这样的一群人,曾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过,奋斗过。大成殿前的砚水湖,更令人震惊。这是怎样的一颗执着的心灵,驱使着进京赶考的人们,忍受一路的疲惫,走进孔庙,却只为饮一口井里的水,研一下砚里的墨?他们坚信的不仅是所谓的在考场上梦笔生花,更多是自己的梦。孔子是伟大的,他铸就了这样一批为理想而奋不顾身的君子。
于是在殿里,我看到了。面对着儒家五圣十二哲的神位,无数的后人虔诚恭敬地行礼;琴瑟钟鼓,贡品匾额;万世师表。肃穆庄严的气氛表达了我们对这一群人的敬重。反观触奸柏下的奸相严嵩,倘若他不是心中有愧于自己的理想,又怎会被狂风和树枝掀去了乌纱帽?而十三经石刻中那些对碑文肆意破坏的人,是否也应该为摧毁他人理想的结晶而感到羞愧难耐呢?的确,岁月的侵蚀可以慢慢消磨掉任何心灵与思想的痕迹,可不要让它抹平了、带走了对于梦想的忠诚和对于有识之士的尊敬。
从展厅走出,我又一次感慨于孔子的执着。就在不久以前,我还以为孔子是个养尊处优、一生平坦顺利的人,最近才得知他饱经患难。绝粮被困、四处碰壁、游历列国,仍然不忘自己的理想。韦编三绝、有教无类、失意而著春秋,不变的是他的本性。在一片反对声中,仍能仁爱待人、推礼及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这伟大的过程中,其实他已然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或许对于孔子自己而言,后世对他的看法并不重要。那些忠于理想的,违背良心的,恶有恶报的,逃过一劫的,虔诚膜拜的,狂妄自大的,与他没有太多关联。无论是否得到一个时代的认同,无论游人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他从未因此增一分,损一毫。“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是追逐理想的孔子,大成殿中那世代受人膜拜的神位是完成理想后的孔子。那亘古不变的微笑不正好证明了这一点吗?
几千年后的今天,每当迷失方向,回想成贤街上,莘莘学子,行路千里,壮志激昂,鲁国陬邑,儒门孔圣,读书万卷,只为理想。
(指导教师 唐中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