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又有个好收成,我比你还高兴。市委、市政府正在大力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相信你们的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另外一定要把娃娃培养好,争取奔个好前途。不管在哪里,我都会一直支持你。”春节,58岁的简兴忠又收到了“亲戚”张泽洲的祝贺短信。虽然每年都会收到这位“亲戚”的很多条短信,但是这一次简兴忠却激动得有点想流泪。“听到张书记调走的消息后,我就觉得这10来年的‘亲戚’缘分肯定是到头了,没想到他还和以前一样惦记着我们。”激动之余,简兴忠见人就翻出短信给乡亲们看。
简兴忠是重庆秀山县塘坳乡小兰村大兰门组的农民。10年前,小兰村“交通靠走,通讯靠吼”,还是个极度落后的偏远山区。绵延数十里的大山里,散落着353户1350多口人。直到2007年以前,全村还只有6公里简易公路,还有两个村民小组基本上“无路可走”。
村民程明才告诉记者,当年为了卖一头肥猪,在村里请了4个壮劳力翻山越岭抬到10公里外的坝麻村出售,里里外外一算账,在那头猪上还倒赔了100多元。简兴忠家因为有小孩读书,家里更是穷得叮当响,房屋东倒西歪,一遇刮风下雨一家人就提心吊胆。
当时任秀山县委书记的张泽洲在小兰村调研时,看到简兴忠家的情况,当即恳请简兴忠认下自己这个“亲戚”。回到县城后,张泽洲马上召集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对小兰村的帮扶计划,将其纳入重庆市的扶贫开发整村推进项目。
从2007年到2010年,小兰村新修组级公路9.2公里,维修村组公路20公里,新修人行便道3公里,实现了组组通公路。这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从此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小兰村村主任余素英回忆说,1997年香港回归时,电视机在村里还算个稀罕物,茶园沟组和小兰门组两个组的村民都挤在她家里看直播。因为路特别难走,离得远的村民怕赶不上直播,头天就住过来了。现在的小兰村,不仅家家户户有电视,而且还有42户买了冰箱,39户添置了洗衣机。过去3年间,全村新增了100多辆摩托车、8辆农用车。
在重庆市委、市政府启动渝东北、渝东南“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后,县委、县政府为小兰村确定了“生态立村、和谐稳村、产业强村、文化兴村”的发展思路,全村已发展银花1500亩,白术800余亩,家家户户都有了自己的产业。农业开发公司进驻小兰村,从事山竹笋、蕨苔、金银花、白术、土鸡等农副产品加工。全村人均纯收入也从2007年的1580元升至2010年的人均纯收入三四千元。
张泽洲每年至少都要到“亲戚”简兴忠家走动三四次。在他的帮助下,简兴忠一家住进了新房子,发展了8亩金银花,猪圈里还喂起了几头猪。2010年,简家的女儿大学毕业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单位,儿子又考上了大学。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
张泽洲现在已调任重庆市委农工委副书记、市农委副主任、市两翼万元增收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委、市政府在2010年初提出,2012年,两翼农户要在2009年的基础上户均增收1万元。‘亲戚’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我们这些做亲戚的自然也跟着高兴。”张泽洲说。他给记者看了简兴忠回复的一条短信:“各位乡亲请你听,小兰风貌说给你。组组户户平安路,四通八达构和谐。银花种植几十万,银行建在山上来,遍地开花结硕果,小兰走进新时期……”《小兰好地方》这首民谣,让人仿佛从朴实无华的文字中看到了村民们的笑脸。(本报记者 张国圣 本报特约记者 李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