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战纪》挟3D+IMAX+强大的宣传攻势隆重登场了。又一场视觉盛宴带观众走进了影院。然而饕餮之后,我们却依稀感到某种不满足,缺了点什么呢?剧本!看过电影的观众,差不多都能随口挑出点剧作的毛病,诸如情节不合理,人物记不住,故事不过瘾之类。
好剧本是成就伟大作品的源头,可是投资者急功近利,剧作长期得不到重视,编剧素质良莠不齐等,导致不少影视作品先天不足
“剧本,是一剧之本”的话题再一次被提到眼前。其实,谁都明白,一部好的剧本是成就一部伟大佳作的源头。换句话说,没有好剧本,再时尚的题材,再豪华的制作,也无法让观众满意,就像是一道缺了主料的大餐,配饰做得漂亮,却没有味道。
但实际操作中,剧本却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投资方舍得花血本请明星、名导,却不愿在剧作上多投一分钱;创作者急功近利,不肯花时间认真打磨剧本,拿着先天不足的作品匆匆上马;编剧队伍良莠不齐,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品位不高;一些导演对编剧的劳动不尊重,随意曲解作者思想创意,肢解故事、人物……凡此种种,最终导致了影视剧本思想苍白,故事情节远离生活,人物缺乏个性,太多的雷同,太多的空洞无味,还有很多以票房和收视率的名义安插的种种低俗、庸俗、恶俗的情节细节等等。可以想象,在这样的基石上搭建的摩天大厦是多么脆弱。事实上即便是一些市场表现不错,观众评价尚可的影视作品,在剧作上都还有不少提升的空间。
剧本的重要性,是被多数从业者认同的。但近来也有观念认为,当今电影已进入了高技术、多媒体的时代,科技的发展给传统的影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观众走进影院,只是为了享受视听盛宴,至于情节、思想都可以忽略不计,尤其是中国电影说教较多,谁也不想到电影院去上政治课。在这样的论调下,一些豪华大片,并没有得到观众的拥戴,反而受到不少批评,根本原因是这些作品没有思想的光辉,外表再华丽也成就不了好电影。
高科技再发达,也替代不了剧作要承担的陶冶情操的功能,观众需要眼球的刺激,更希望得到心灵的慰藉,得到审美的享受
勿庸置疑,世界进入了新媒体时代,中国影视剧的发展进入了繁荣期。特别是电影,视听环节变得无比强大,也由此掩盖了许多内容的无力。但电影毕竟是一种有精神价值的特殊商品。无论技术多么强大,它都要承载陶冶情操,愉悦精神的功能。观众需要眼球的刺激,更希望得到心灵的慰藉,得到审美的享受。这后一方面的需求才是观众欣赏艺术品的最根本、最原始的诉求,是任何年代都不可改变的。
所以我始终认为,一部好电影(电视剧),必须要有一个好思想。也可以说,一部好电影的价值首先是由思想承担的,只有能够揭示生活本质,传达时代精神,弘扬民族精神,给人以启迪的作品,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2010年收获6亿票房的影片《唐山大地震》,固然有震撼眼球的大地震场面,但最终感动观众的,还是影片中闪烁的人性美。编剧看到了灾难对人心灵的伤害,却没有延续原小说中女儿的怨恨,她把影片的主旨放在爱与宽容上,我们看到的是社会和亲人如何抚慰一颗受伤的心灵,帮助受伤者重拾生活的信心。影片中母亲伟大的母爱,弟弟乐观的生活态度,养父母的善良,让我们从一个普通家庭面对苦难时的坚韧不拔,看到了一个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理解的可贵。
好剧本不仅是写出来的,更是走出来的,深入生活仍然是创作法宝,只有深入到生活中去,才能得到真知灼见
艺术源于生活。好剧本的产生离不开作者对生活的熟悉、真切感知与理解。中国影视进入产业化链条之后,市场需求成了左右创作的导航标。在巨大的产品缺口中,作为影视生产第一环节的剧本创作也变成了可以挣钱的“活儿”。以最快的时间,最小的投入得到回报,利益驱使一些从业者,编剧,扬弃了多年来形成的符合艺术规律的创作态度和方法。不少作者关在宾馆里侃情节、攒剧本,成流水线地生产供下道工序开工的“产品”。在这样的创作环境下,深入生活,体验生活都成了一种奢侈。而以此生产线做出的标准件,千篇一律,概念雷同,也是必然的结果。但好的剧本是离不开生活的。著名编剧王兴东曾说,他的剧本不是写出来的,是跑出来的。只有深入到生活中去,才能得到真知灼见,剧本才能有思想。获得首届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奖的《歼十出击》,作者在空军部队代职一年,与飞行员们朝夕相处,如兄弟一样聊天侃山,亲身参加战备值班,参与部队的各项任务,对空军部队建设和飞行员的心声有了深切的了解。所以剧本中的飞行员们朝气蓬勃,时尚干练,训练和生活都很有章法,富有情趣。看过剧本的专家都说,这个剧本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如果没有在空军部队生活过,是绝对写不出来的。影片试映时,得到空军指战员的热烈赞扬。
影视作品离不开文学创作,对文学作品中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的吸收和理解是影视二度创作成功的关键
文学与电影的关系,也是业界经常谈及的话题。针对中国电影在一段时间内过多信赖文学,对电影本体缺乏研究的现状,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学者曾提出过“电影与戏剧离婚”,“丢掉文学的拐杖”等观点,并举例:好莱坞如何没有剧本,某名导演如何只用几张现场通告拍片。所以一些“剧本”,成了台词对白,场景和状态描写全交给了二度创作,即所谓的用摄影机写作。其实,电影百年,拍摄、制作方式的改变实属正常,某些创作形态的变化也可以理解,但这只是表象,少数个案也代替不了普遍规律。
影视从文学中获得题材、故事、人物,还有创作灵感是近年来最有投资安全保障的事,所以才会有如此之多的名作改编。但是改编的结果却不一样,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关键在于改编者对文学作品中深厚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的吸收和理解。像《亮剑》、《四世同堂》、《江姐》、《三国》等优秀作品,都是尊重原作的,而当前一些改编自名著的影视作品,却随意抛弃了原作的精华,有的甚至歪曲历史,杜撰情节,甚至编造一些低级趣味的内容取悦观众。结果是观众不认可,票房惨败。
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已经开启了电影的新时代,刚刚过去的2010年,中国电影造了两个奇迹:生产了526部影片,100亿的票房收入。但两个惊人的数字后,有多少影片可以称之为优秀,我们的观众对电影的满意度又有多高呢?所以我们要说,。要想在新的航程扬帆远航,还要把握好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