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10日 星期四

    枕戈待旦的“低空猎鹰”

    ——记南京军区陆航某团团长司启富

    《 光明日报 》( 2011年02月10日   01 版)
    司启富英姿。 本报特约记者 郭维虎摄

        南京军区陆航某团团长司启富,军旅生涯34年,飞行5000多小时,指挥数万架次飞行“零失误”,带领团队圆满完成重大演训任务24次、非战争军事行动7次。难能可贵的是,在46岁“高龄”时,这位特级飞行员接任南京军区陆航某团团长,上任4年就推动团队战斗力建设3次跃升。

        勇向惯性思维叫板

        认识司启富的人都说,这位1960年出生的团长,思想有着“80后”一样的新潮,在军事变革转型浪潮中,“转身”快人一拍;换装过程中,“换脑”抢先一步。

        “千不怕,万不怕,最怕一觉醒来被淘汰!”是司启富常说的话,他每天再忙也要挤出时间读书学习,4年时间“啃”完《外军陆军航空兵数字化建设》、《信息化作战与信息化建设》和《外军直升机训练教程》等10多本军事理论书籍,考取国家计算机二级证书,成为团队信息化建设明白人带头人。

        有了先进的理论垫底,司启富指挥部队就是与别人不一样——他敢于向惯性思维叫板。

        “只要确定对方指挥所在这里,我就敢保证把兵力投送到位,包它的饺子!”联合指挥所内,司启富手指地图一脸自信。

        “这一带山势起伏大,高飞容易被发现,掠地很危险啊!”众人一阵嘀咕。

        “险就不练兵、就不打仗了?我们就是要来他一个险中取胜!”夕阳西下,司启富驾驶长机,领飞启航。

        “关闭所有电子信号电源,保持无线电静默,15分钟后开通联络!”在他的指挥下,3架直升机成前三角编队,翻山越岭,骑在谷底连绵的树梢上一路掠地飞行,躲过对方侦察,实施隐蔽突袭,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15分钟后,直升机到达目标区域上空,机降突击分队如神兵天降,从三面包抄而来,对“敌”指挥所形成合围,奇袭成功!

        在培养人才上,司启富也敢于创新。

        把新飞行员送到兄弟单位代训,是过去的一贯办法,新飞行员完成3个飞行提纲训练成为机长需要4年。“周期太长,军事斗争准备等不得!”司启富果断叫停这一做法。他大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由外送代训向自主代教转变。

        前几年,飞行员蒋果分到团里,司启富仔细看了他的档案和学校鉴定之后找到他:“在我们团,基础好、跑得快的可以快跑。”

        蒋果鼓足劲,按团里为其制定的一套训练计划刻苦训练。3个月后,他在新飞行员中脱颖而出。司启富及时给他调整训练计划,加大难度。蒋果在两年时间内完成3个提纲的训练,实现“三级跳”,提前一年半成为合格机长。

        这一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司启富团队在最短时间内彻底摆脱依靠总部扶持和请人代教的被动局面,走出人才奇缺的尴尬境地。这两年,不但满足了自身作战准备的需要,而且为兄弟单位输送优秀飞行员和机务保障骨干30多名。

        “陀螺”一样准备作战

        2006年1月,司启富走上团长岗位。面对任职命令,他的责任感沉甸甸的。就在他走马上任前一个月,团队在总部组织的年度训练考核中当了老末,士气低落。

        司启富用“陀螺”一样的状态抓作战准备。

        上任第一天,司启富和政委陈立新交谈至深夜,他们的思想激烈碰撞产生共鸣:“把官兵战备之弦紧起来,随时准备打仗!”

        东方露出鱼肚白,司启富拉响全团紧急出动的警报。团队组建以来几乎没有过的不打招呼的警报,让官兵一时摸不着头脑。司启富在全团官兵面前一语解惑:“我就是想用这种方式提醒大家,军人是要随时准备打仗的,我们这支部队就是要随时拉得出、能升空、能打赢!”

        司启富带领各部门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从单兵、单装、单要素、单系统抓起,分队每周组织一次紧急进场、紧急出动训练,每月组织一次重点课题的战备拉动,每季度组织一次综合战备演练,每年按照“一个过程”自主组织一次团规模实兵实弹战术演练。

        又到冬季。总部机关组织的年度军事训练综合考核如期展开。

        凄厉的警报声划破营区的宁静。司启富稳坐塔台,指挥操控部队。机群编队、航速航线、飞行高度、起降时机等要素依次明确到位。

        旋风撕扯着大地。一声令下,机群拔地而起,跃上蓝天。“装备完好率100%、出动率100%、升空率100%,这个团完全具备随时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考核组向司启富竖起大拇指。在其后连续两年的全军陆航部队军事训练综合考核中,司启富带的团队都实现“三个100%”。

        “给我个金山也没用”

        在司启富看来,所有事情都要为“准备打仗”让路,不论他当不当官,官大还是官小。

        1997年,军委总部决定在南京军区组建陆航团,要从各陆航部队抽调飞行骨干。时任驻首都北京陆航某团飞行大队副大队长的司启富,作出让别人很难理解的选择:第一个向组织提出申请。

        “我要到打赢最需要的地方去,平调,就是当一名普通飞行员,也行!”司启富说。

        司启富来到组建中的陆航某团,像一粒种子,在这片原本生疏的土地上扎根、发芽;像一块酵母,在当时飞行员奇缺的团队中带教、带飞……

        司启富所在的团队驻地原本远离闹市,近年来,市区向郊区拓展,驻地日益繁荣,建筑需求增强,不时有开发商找团领导协商要求提高建筑高度。

        2007年,在驻地政府关心下,司启富随队12年、3次下岗的妻子被安置到一家房地产公司工作。上班不到半年,这家公司老板就找到司启富:想在机场附近盖一栋楼,只高出机场净空要求一点点,请司启富点一下头。“只要是影响打仗的事,一丝一毫也不行,给我个金山也没用!”掌握着审批权的司启富一口回绝。不久,妻子第四次下岗……

        这几年,团队编制扩大,飞行员数量增加几倍,住房矛盾突出。一段时间,飞行员居无定床,往往是你来了我走,我走了你睡。飞行大队领导决定,腾出几间战备库室缓解居住问题。

        司启富几乎是一路小跑来到飞行大队:“打起仗来怎么办?就是我没地方住,战备库室也不能占用!”

        接着,他马上找政委商量,决定团领导和机关干部挤一挤,离家近的腾一腾,能合住的合一合,解决这一矛盾。如今,他和政委以及其他飞行领导住的都是一间宿舍。

        司启富随时准备打仗的紧迫意识,催生了团队战斗力建设的3次跃升:当团长第一年,团队接受全军年度考核由老末跨入中间行列;第二年排名第四;近两年,一直名列全军陆航部队第一。

        2008年赴汶川抗震救灾,团队从接到命令到直升机全部升空,仅用23分钟。经过8小时1500多公里的大编队、长距离、超强度连续飞行,到达指定地域展开救援,比规定时间提前5小时。(本报记者 温庆生 本报特约记者 丁广阳 本报通讯员 邱柏星)

    短评

    贵在“一心一意”

        司启富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心无旁骛、一心一意地谋打赢,一心一意推动战斗力跃升。不管当不当官,不管官大官小,不管挣钱多少,不管住房大小……在他的价值标准中,“只要是影响打仗的事,给我个金山也没用!”

        古人说,“道始于情”。司启富的“一心一意”,始于他知识军人强烈的使命意识和对中华民族强盛的执著追求。有大追求,他才能不计个人利益,“到打赢最需要的地方去”。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是要提倡司启富“一心一意”精神。有了这样的精神,才能在世界全球化浪潮中不迷失自己,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