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08日 星期二

    让孩子们享受同等教育资源

    ——漳州市龙文区重视困难群体教育记事

    《 光明日报 》( 2011年02月08日   02 版)

        “人没有贵贱之分,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享有接受同等教育的权利。”漳州市龙文区教育局局长黄志勇说。近年来,漳州市龙文区教育局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农村学校教学资源、贫困学生等“短板”入手,力促“教育天平”不倾斜。

        给每个孩子一样的上学机会

        “只要有孩子过来报名,我们敞开校门欢迎。”漳州市龙文区小港小学校长吴淑娟说。小港小学附近有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居住,他们的子女占学生总数的1/3。“外来务工人员的流动性很大,很多学生在这里读一年半年就离开了,很难管理。但不管怎么难,我们也要保证每个孩子都能上学。”

        近几年,随着龙文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摆在了龙文区教育局的面前。龙文区坚持“就近入学”原则,让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本地学生享受同样的教育资源,不让“教育天平”产生任何倾斜。

        据了解,早在2006年,龙文区所有公办中小学校都对所有外来员工子女敞开大门。龙文区教育局有关人员表示:“如果发现哪间学校拒收,不仅校长免职,学校所在村的村长和村书记也要一同受处分。”

        孩子能入学,家长们也可以安心工作了。老家在河南的刘士于,现在龙文蓝田开发区的一家公司上班。他说,“孩子就学,是我们外来员工家长最操心的事。现在孩子不仅有学上,上的还是好学校,也不用交赞助费,好政策让我们外来工大受实惠。”

        给城乡孩子相同的教育条件

        近年来,龙文区一些农村学校生源少,规模小,既浪费教育资源,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龙文区通过合并建新校,将农村学校的“硬件”升级。

        龙文区共投入近2亿元,新建龙文区实验小学、漳州市第九中学及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综合楼、体育馆等12个教育项目,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不断提升。目前蓝田开发区实验小学和龙文中学、朝阳中学宿舍楼等一批项目正紧张地建设着,郭坑中心小学、龙文区第二实验小学也在筹建当中。

        同时,龙文区还在提升农村学校“软实力”方面大做文章。龙文区实验小学语文老师陈小贤说:“原来学校同科老师少,教研无法开展。到了新校,同科教师多,教师基本不兼其他课程,学校教学研讨的氛围更加浓厚。”

        此外,龙文区教育局每年从教学实力较强的学校派教师到薄弱校进行为期至少2年的支教,并在每间学校开设书法、美术、舞蹈、民乐、乐器等艺术培训,尽全力让每个孩子享受到同等教育资源。

        漳州市龙文区实验小学六年级(1)班的肖小慧告诉记者:“以前我都不会用电脑,现在我不但会用电脑制作动画、上网查资料,还在我们学校的‘青少年科学工作室’里学会用木头做出公鸡和大象!”

        给贫困学子均衡教育的希望

        “我们学校有个学生,因不穿校服,曾有一个星期被我多次抓到,批评。后来了解到,这个学生因家里穷,买不起校服。”漳州九中校长陈跃忠说:“许多老师表示下学期自掏腰包买校服送给这个学生。”

        在促进教育均衡、和谐发展过程中,龙文区实施为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两免一补”政策,点燃了贫困学生的希望之火。

        近几年,龙文区共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634.53万元,补助寄宿生生活费49.46万元。仅2009年,就有12179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交学杂费、教科书费,1070名学生得到寄宿生生活补助。

        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林思宜 吴钦良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