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1年02月07日 星期一

    江苏:科学改写抗旱历史

    《 光明日报 》( 2011年02月07日   01 版)

        自去年9月中旬以来,江苏省大部分地区降雨持续偏少,淮北和江淮之间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对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的不利影响。据农情调度统计,全省小麦受旱面积1200万亩左右,严重受旱面积400多万亩。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在这场巨大的天灾面前,江苏通过科学抗旱治理把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

        近日,记者走访了连云港、徐州等地,亲身感受了科学抗旱的神奇之处。

        “什么是科学?其实讲的就是一个精确。”在连云港东海县,土壤肥料技术指导站的工作人员小陈手指一份上面有着密密麻麻数据的汇总报告说。虽然是大年初四,这个年轻人却一直坚守在岗位第一线。他告诉记者,他隔几天就会从全县9个取土点各取回40克的土壤样本,并用特制铝盒装好带回实验室。“这些土壤样本在实验室里经过6个小时的干燥后,经过称重、计算等系列过程,就能形成一组精确的数据。我们再根据这些数据分析各地的干旱情况,并作出应对措施。”

        记者了解到,从去年年底起,连云港市农委就对其所辖各地的土壤墒情进行了取样监测,分析各地区干旱情况,并及时作出了应对举措。而记者走访中发现,江苏的大部分地区都是依靠这种先进的数字技术进行科学抗旱。对此,一位基层乡镇干部说,“有了这些科学数据支撑,我们就好比有了一杆秤,就可以做到精确供水,科学调度水资源,还可以避免过去群众为争水而发生冲突的局面,感觉工作轻松多了。”

        而在徐州等地,记者惊喜地发现由于未雨绸缪、科学抗旱,这座处于丘陵地带的缺水大市并没有出现想象中那样糟糕的情景。对此,徐州市水利局局长冯正刚解释,这是因为把抗旱工作做到了前头。

        据介绍,为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近些年来徐州不仅开展人工造雨等新技术,还向下开发地下水库,并在地面上建起了一座座坚固的塘坝来拦截雨水。而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该市就已开挖环山截水沟,兴建了一批山区水库、塘坝,2003年以后,徐州围绕山区水源工程建设,每年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小水库、塘坝、打机井等水利设施。目前,全市仅在缺水严重的山区就有小水库57座,塘坝400余面,各类提水泵站390余座,打机井2500眼,开挖大揭盖井1500多眼,山区轻型井12000多眼,手压井13万眼,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在徐州一些地方,过去常见的农户直接用大水管直接往田里冲的灌水方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农户自发的采用节水灌溉。在农贸市场,一些新型的喷淋灌溉工具也成为农户购买的抢手货。“那种直接用管子冲太费水了,对麦苗也不好。现在水跟油一样金贵,我们都得算计着用。”徐州新沂市李庄的李老汉一边将喷淋水管往麦苗上喷,一边对记者说。(本报南京2月6日电 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陆金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