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这样称赞他:“杨善洲同志之所以退休后放弃省城的舒适条件,带领家人和群众扎根荒山、植树造林,就是因为他具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正是怀着对党的忠诚、对家乡和人民群众的无比热爱,杨善洲同志把全部精力倾注山区的治理和发展,把整个身心献给了山区人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忠实履行了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给我们树立了光辉典范。”
永葆本色尽忠诚
自从1951年参加工作,杨善洲历任区、县主要领导,担任地委领导近20年,他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施甸刚建县时,县委只有一辆吉普车,说是书记的专车,其实是由县委办公室统一调度。杨善洲下乡多是骑自行车,办公室给他安排车,他说:“现在正是国家困难时期,坝区骑自行车可以锻炼身体,没有必要坐小车。”
杨善洲对人民群众爱得深沉,而对自己、对家人、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却显得十分“苛刻”。在计划经济时代,“农转非”指标十分紧俏。他去农村调研,看见很多民办教师兢兢业业一辈子,因为还是农村户口,老了没有任何保障,他下决心给全地区的民办教师统一办理了“农转非”。按照政策,担任地委书记多年的杨善洲是可以为老伴和未成年女儿解决“农转非”的,当时办公室已经把他妻子“农转非”的申请表都领来了,他往抽屉一放:“先办其他人吧,我老伴往后摆一摆。”这一摆就摆到他去世,人们才从他的遗物中翻出这张没有填写的空白申请表。
1980年10月23日,一位中央领导到保山视察,来到地委书记办公室,却没有见到杨善洲……原来,当时一切保密,省委只是让杨善洲在保山待命,不要外出。而那时正是农忙时节,杨善洲在办公室里呆不住,就去了板桥公社的田间,给农民群众做示范,卷着裤腿一起干。直到中央领导来了,地委工作人员赶紧去田里叫他,他才一身泥一身水地急忙赶回来。中央领导亲切地赞扬说:“像你这样朴实的地委书记不多了。”
以身作则践行承诺
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婉拒了领导和组织上劝其搬至省城安度晚年的安排,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回到家乡施甸县种树绿化荒山。
面对人们的疑问,杨善洲坦然地说:“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地区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
杨善洲从小生长在大亮山下。曾几何时,大亮山青山绿水,何其美哉。但是到上世纪80年代,大亮山已变得黄沙弥漫、一片荒凉。这成为杨善洲一块心病,他决心用自己生命的最后几十年,再造一片森林,还家乡人民一个大亮山。
1988年3月1日,大亮山林场指挥部、大亮山林场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杨善洲亲任指挥长。3月8日,杨善洲就率人从施甸县城出发,用18匹骡马将行李物资运进了大亮山。当晚,杨善洲对同来的人说:“这次不是临时上来干一阵子,不到大亮山都绿起来,就不下山了。”
他不仅把自己平生的所有积蓄都投入到造林,还跑省城、进保山,用自己的老关系四处讨要资金,一分不留全部交给林场。钱不够买树种,他就到施甸城、保山城去拣果核。他经常守在水果摊边,见到人家吃剩的果核丢在地上,就赶紧弯腰拾起来。女儿对他说,“爸,不要再去街上拾果核了,您毕竟是地委书记,您不怕丢脸,我们这面子往哪儿搁呢。”杨善洲生气了:“面子,面子!人都是自己把自己当回事!街上那么多人,自己不说,哪个人又知道你曾经是地委书记!”
20多年过去了,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如今已变得郁郁葱葱,溪流不断……
2009年4月,杨善洲把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有人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共占地7.2万亩,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
当时已年届八旬的杨善洲说:“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这就是一位老共产党员的风采,创先争优,永葆革命本色。(本报记者 任维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