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春节即将来临,一份满溢着书香的新春礼物也在此时送到了广大读者的面前。这就是日前刚刚揭晓的“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书单。日前,记者走访了这一评选活动的组织方负责人——新闻出版总署出版管理司司长吴尚之,就活动的具体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
记者:为什么选择在春节前公布这一书单?
吴尚之:之前连续几个春节前,新闻出版总署都开展了面向农民工群体的“带一本好书回家”赠阅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此次“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选择在这一时间公布,也有所考虑,就是希望更多的读者都能从中选一本有兴趣的图书带回家,在与家人团聚休闲之余,静下来读一读书,使大家的节日生活更加丰富。
记者:组织评选“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的起因是什么?
吴尚之:我国现在每年出版图书的品种位居世界第一,达30多万册,其中新书在16.8万种左右。图书种类的极大丰富给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阅读资源,然而对很多人特别是对普通百姓来说,面对数量如此之大的书海,在选书购书时常常会感到茫然。
每年岁末,很多媒体和机构都会对当年的图书进行盘点,评出各种书单。媒体选出的各种好书都有道理,但是我们注意到,这些书中,“小众”阅读的倾向很明显,有些上榜图书甚至在书店中都买不到,或者是才刚刚上市并不为人所知,适合知识分子的较多,适合普通民众阅读的较少。而后者人数更多,更需要加以引导。正是有感于此,所以我们组织开展了这次活动。
记者:评选秉承哪些基本原则?
吴尚之:“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评选自2010年12月21日正式启动,以2009年到2010年出版的图书为评选范围,撇开学术化、小众化和专业化,以内容健康、导向正确、有文化品位、适合大众阅读为标准,力求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一份既适合他们又有阅读价值的书单。
记者:请介绍一下这次评选的大致过程。
吴尚之:这次评选是一次尝试,也是一次创新。
我们先与19家有读书栏目的中央主流媒体合作,初选出407种图书。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大量的阅读调查:一是图书销售量调查,组织方以《开卷》杂志、北京图书大厦以及出版社提供的图书销售统计为依据,对初选出的每本书的销售情况进行了解;二是图书内容调查,找各类专家对图书内容监测把关,从而遴选出既有一定发行量、又有较高阅读价值的候选书目100种。
候选书目在人民网和新闻出版网等媒体发布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短短一周时间内,投票读者达到18万多人。此次活动对投票的IP地址进行了限定,使得一台机器只能投票一次,杜绝了一人重复多次投票的现象,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评选的公正性。
最后选出的50本图书,完全按照大众的投票多少自然排列,充分体现了多数群众的需求和选择。“严肃而不枯燥,曲高而不和寡,通俗而不庸俗,深奥而不艰深”,准确地归纳出了这50本书的特点。
记者:这项活动力图达到怎样的效果?今后有何规划?
吴尚之:在这次活动中,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水平之高,都出乎我们的想像。广大群众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被引导的过程。通过这项活动,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让读者感受到参与的快乐,也是送给他们很好的礼物。
新闻出版总署今后计划把“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评选打造成全民阅读活动的一个品牌,坚持长期开展下去。每年的评选结果在时间上还可能提前到元旦后推出。
为大众提供一份真正有价值的书单并不是一件轻松简单的事情。这次尝试为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今后将进一步完善工作流程,确立活动规范。我们既要在评选中坚持一定的宗旨,还要不断创新。每年推荐图书时原则上侧重新书,特别是传统名家的新作和新兴作家的力作,并注意挖掘成长中的作者。
推动全民阅读,让更多的民众返回书房,建设一个书香社会,是我们的心愿。(本报记者 吴娜)